
邓绍深:冰箱是怎样制成的
赵明
【期刊名称】《《电器》》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3页(P62-64)
【作 者】赵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邓绍深,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看上去平凡而慈祥,他却是广州万宝冰箱的创始人,听他讲身披改革开放旗帜一路奔跑而来的家电业,听他讲冰箱和万宝的故事,40年前的点滴往事俨然就是一部小说。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鼓舞无数有志青年,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当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而这一主题套在万宝冰箱上似乎也很贴切——一家企业,排除万难,为了给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怀揣强企、强民、强国的发展梦,创造奇迹,翻开了中国家用冰箱制造的历史篇章。
锁定冰箱制造,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如果把时间点设定为20世纪70年代末,随便问问身边45岁以上的亲戚朋友,就会得到较为统一的答案——“那时候,谁知道冰箱是个什么东西”。可就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78年初,万宝的前身,广州市第二轻工机械修配厂已经在大胆尝试家用冰箱的制造。可以说,1978年的中国家电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厂里的技术人员,围着一台珍贵的“三洋”牌75升双门冰箱苦心钻研,一点一点补齐他们对冰箱知识的空缺。1980年2月15日21时35分,广州市第二轻工机械修配厂试制组成员齐力制成第一台家用冰箱。也是在那年,广州市二轻机械修配厂改名为广州电冰箱厂,一条简易的配套冰箱生产线投入生产。
在中国家电产业发展史上,这一步浓墨重彩。但在邓绍深心目中,这一幕仅仅是开始。“按
照当时的技术水平,这台冰箱不仅能制冷,而且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双门直冷式冰箱,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冰箱。但那毕竟是一台纯手工仿制而来的冰箱。”邓绍深详细介绍说,“那时我们生产的冰箱叫‘103’,是指容积为103升的双门冰箱,外壳是我们的工人一块钢板一块钢板敲出来的,喷漆过程也是人工打磨,而那时的工厂规模只是一个供两三百名工人工作的车间,一个月的产能只有两三百台。”
改革开放初期,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经济大潮正在涌动,邓绍深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国家提出改革开放,我们从各种渠道得到消息,知道中国经济将提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将逐步释放。”邓绍深回忆说。在他看来,提高冰箱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能迫在眉睫,这是对企业、对消费者、对国家都有益的大事,他开始加紧盘算如何施展拳脚。
如今的年轻人或许无法想象,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在冰箱到底会不会成为家庭必备电器这个问题上,竟然存在很大争论。原因很简单,普通人家里几乎没有食物需要冷藏储存。但邓绍深对冰箱市场充满信心。“1980年我曾经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考察,了解到外国人家家户户都有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工作重点就是抓经济,
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中国市场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怀揣雄心壮志,1981年,邓绍深被正式调到了广州电冰箱厂。
引进生产线,将冰箱制造导入正轨
1983年,邓绍深“下海”,承包了广州电冰箱厂。1983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条引进冰箱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线的首批产品BY-173单门冰箱采用“万宝”商标。新冰箱由先进的生产线制造,质量好、外形美、耗电少、噪声低、价格合理,在1984年4月于北京举办的全国冰箱展销会上,成了名副其实的热门产品。
事实上,1982年,中国冰箱产量仅为9.9万台,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当时的广州电冰箱厂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广州电冰箱厂领导班子一致认为——靠敲敲打打生产不出一流冰箱,必须通过引进相关技术设备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提起当年引进生产线的过程,邓绍深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说:“在当时轻工业部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广州电冰箱厂引进先进设备的计划很快启动。我们先是和日本一家企业谈,
一条年产5万台冰箱的生产线需要800万~1000万美元才能拿下,我们根本买不起。还有其他一些选择,但因为种种原因也未能执行。一次在新加坡考察,我们看上了新加坡艾玛冰箱厂的生产线。在当时来讲,这套二手设备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设备也比较新,最重要的是,要价只有180万美元。”锁定了目标,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180万美元外汇从何而来?层层上报申请资金无果,邓绍深决定自己“找路子”。他说:“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多灵活的经济政策,我们通过驻香港机构,采取补偿贸易的办法用日后即将生产出来的1万台冰箱换取购买设备所需的外汇。即便是这样,我仍然需要500万元配套资金,当时,500万元是个天大的数字,按照国家规定,需要通过省、市、轻工业部以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通过才行。大概一年时间,项目批下来了,我们全厂员工都非常振奋,决心尽快让生产线投入生产。”
生产线被拆卸分装运输到广州电冰箱厂,面对这堆看上去像废铜烂铁的二手货,大家心里又犯了嘀咕。邓绍深心中有数,他说:“那时候在新加坡考察,亲眼看到钢板一点点进入设备,出来就是成型的冰箱外壳,前处理、表面喷漆、喷塑料粉,一次性完成,整条生产线流水作业,非常先进。”在他的部署下,1年零10个月后,厂里完成了新生产线的土建、设备安装和调试。1983年11月12日,新引进的生产线正式投产。1984年,广州家用电器一厂
改名为广州空调器厂,次年引进空调器生产线,成为全国产销第二的空调器厂。以广州电冰箱厂、广州空调器厂、广州冷柜厂等组建成立广州电冰箱工业公司,生产万宝牌冰箱、空调、冷藏柜,万宝电器品牌由此开始使用。发展过程中,万宝多次成功引进、改造生产线,提高生产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电冰箱厂采用的这种负债经营、靠贷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模式并无先例可循,一下子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轻工业部家电局在国内推广万宝的经验,广州省也开展了冰箱改造引进经验交流会,对万宝引进的做法进行总结。很多企业来‘取经’,我们竟然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轻工企业效仿的典范。”邓绍深自己也没有想到,一次大胆尝试竟然对中国家电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了“第一枪”,1984年营口洗衣机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双桶洗衣机生产线和技术。此后全国家电行业掀起了引进高潮。到1986年,全国洗衣机行业引进项目56项,全国引进冰箱生产线40余条。
掌握核心技术,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大街上,一个人骑着三轮车,上边拉了一台万宝158双门冰箱,成了北京老照片记录下来的一景。谈到产品大受消费者欢迎,仍然能够从邓绍深脸上看到当年的荣耀,可以说,那
是他一生的骄傲。由于起步早,万宝冰箱一度占有全国冰箱市场40%的份额,万宝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
随着冰箱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万宝意识到,掌握冰箱压缩机生产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能让冰箱的核心部分依赖进口。1984年,广州和北京两个冰箱压缩机厂列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项目。1984年10月23日,经广州市经委批准,“广州市电冰箱压缩机工程临时指挥部”成立,开始组织中国技术人员对压缩机技术的进修事宜。1986年初,指挥部组织3个进修团分赴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属下的腾泽压缩机社、福井县武生电机社、新加坡铸造社进修学习,学习掌握压缩机的生产制造、工艺技术、检测方法等。1987年,广州电冰箱压缩机厂经过长时间的进修学习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冰箱压缩机生产工厂。这条每13秒钟可生产1台冰箱压缩机、年产能达到100万台的生产线,为冰箱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推荐
冰箱,生产线,引进,广州,生产,中国,电冰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