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属于我国民间的艺术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高密一代。扑灰年画涉及很多方面,从古代以来也不断被创新不断丰富,在民间发展很受百姓欢迎。对于扑灰年画历史你了解吗?扑灰年画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扑灰年画历史
高密扑灰年画已有500年的发展历史。所谓扑灰年画,是制作年画的工艺流程采用扑灰复制品件而得名;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制作速度和产品数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所采用的基本工艺方法。年画的制作先根据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出底稿后,再用柳枝炭条起轮廊,拿一张新纸放在上面扑抹,一稿可扑5张。扑灰起稿后,即可开始手绘画面。首先是平面涂色,然后是勾画轮廊、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抹金和涂明油等。由于整个工序都带有“抹”的味道,故民间艺人都俗称扑灰年画为“抹子画”。
高密有句俗语:“洪武二年发大水,胶州莱州亲了嘴。”高密地区的人们前辈多数是从中国的其他地区搬迁而至。而产生在高密大地的文化,无可非议地带来了四面八方文化因素。高密扑灰年画是高密年画的初始阶段,也是民间艺人对中国年画、庙宇图案、神像、墨瓶花卉、花瓶人物、花纹图案等的临摹阶段。根据高密文化馆学者焦岩峰、徐作清考察研究,高密北乡公婆庙村村民是早期年画的创作活跃的单位。从清朝乾隆到咸丰年间(公元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4个儿子为徒学画。后四兄弟因生活所迫,作墨瓶花卉画于街市变卖。这样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及其在民众中的传播和影响。乾隆末期,北乡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拜师学艺。三人学成归里后,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气派开起了画店。
胡、赵、杜三人在题材方面各有侧重,胡玉显喜欢画“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胖娃娃”等题材;赵大伦靠画墨屏美人条幅发了财;杜家官庄的杜万则善画刀马古代人物,如: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等同时还兼画大挂子画,如“万事如意”、“尤鲸献媚”等。
以胡、赵、杜为代表的民间画家一反当时以记录“风花雪月”为主的文人画时风,想百姓之所想,爱老乡之所爱,将以快乐的题材揉进扑灰年画,把农民所喜欢的人物、故事挪入扑灰年画的表现范畴。大大地开拓了扑灰年画的题材,可以说,这一时期北有潍县杨家埠木板年画,南有高密扑灰年画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扑灰年画怎么样?
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在全都是很吸引人关注的,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古中国不断创造辉煌,不仅是古代发明,古文化,古建筑都曾经历辉煌。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也是绚烂多彩。关于古文字和画彩更是光彩夺目,比如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国乃至的财富,有的人比较喜欢收藏作品,喜欢欣赏各种艺术,但也有较多一部分对于扑灰年画了解较少。那么,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谈论一下扑灰年画的相关发展轨迹。
在工艺方面来说,扑灰年画的制作也相对复杂,就像是现代手工艺品一样甚至更要细腻优美,用炭条扑灰时还要用手工进行描绘,更能彰显工艺品的眼感度。事实上,扑灰年画在早期还是以水墨为主的,在逐步的发展起来后渐渐完善。现在也成为学者以及收藏家研究专研的较好对象。
在画风艺术风格来说,在对于民间受欢迎的扑灰年画来说,花风相对朴素,豪放之意,也相对优雅,且与民间神话故事和信仰传说息息相关。在风格上也相对独特,画式形象逼真,具有它一定的风格特点。
在历史发展道路来讲,扑灰年画在清朝末期升上鼎峰时期,更受人们的欢迎。在新中国成立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扑灰年画更以它独特的风格赢得大众的喜爱,尤其学者及研究者,也由于,明代主要流传下来的瓷器之类的遗产,对于文学艺术相对较少,人们对待这样的作品也更加珍惜。不仅在古代在发展时期,而且在现代社会,依旧有大师来继承文化产业,发扬扑灰年画的特点及。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也丰富多彩,小编也是尤其喜欢欣赏扑灰年画,总感觉给人一种有趣的感觉。所以,发扬扑灰年画,增加我们的艺术内涵很有必要。
更多推荐
扑灰年画历史 扑灰年画怎么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