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金地自在城-浙江龙盛(600352)千股千评

深圳市M1类用地工业上楼探索与实践
2023年9月5日发(作者:詹纯新)

深圳市M1类用地工业上楼探索与实践

一、“工业上楼”的概念解析及内涵演化

为解决产业用地紧张问题,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国各地开

始探索产业载体新模式——“工业上楼”。由于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特征

以及对空间供给的需求出现了变化,因此,“工业上楼”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

1、“工业上楼”与“多层工业厂房”等内涵辨析

“工业上楼”:

从字面来理解,一般指多层工业厂房。但从不同的调控目标出发,无论是

国家层面顶层制度设计还是地方层面实际政策制订,对于“工业上楼”的诉求都

在不断细化延伸,使用的名词并未完全统一,具体包括“多层工业厂房”、“工

业上楼”、“工业楼宇”、“工业大厦”、“工业综合体”等等。

“多层工业厂房”:

出于国家层面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支持,原国土资源部于20159月印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提出

“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

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这里的“多层工业厂房”,本身内涵与深圳提出

“工业上楼”的本意是一致的,但并没有使用“工业上楼”的概念。

自然资源部在2019年发布《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

其中也提到了与原国土部《意见》中相似的关于多层工业厂房的指导内容。

而在地方层面上,为充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应对产业用地稀缺的问题,各地不同层级的政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台了大量

推动建设多层工业厂房的政策或文件。省级层面上,以福建省2022年发布的《关

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例,文件

以新建项目用地、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提升服务监管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八条措施,

其中第五条即为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市、县层面上,地方政府多以激励性或

惩罚性政策落实多层工业厂房的建设,通常将容积率作为参考指标。

1 不同地区鼓励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容积率指标

“工业楼宇”:

“工业楼宇”的提法最早出现在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早期阶段,随后

出现的“高层工业楼宇”与工业上楼的概念十分相近。

2013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1+6”文件,推动空间资源配置的优

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该组文件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

业转型的意见》为主,其中提到了“推进工业楼宇市场化运作”,6个配套文

件之一的《深圳市工业楼宇转让管理办法(试行)中有详细诠释。《管理办法》

所称工业楼宇,是指“在工业用地上兴建的用于工业生产(含研发)用途的建

筑物、构筑物及其附着物。”20201月,《深圳市工业楼宇及配套用房转让

管理办法》正式印发,使用相同的“工业楼宇”定义。

2018年青岛市城阳区发布《城阳区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试行)》,并引进山东省首家高层工业楼宇项目联东U谷·夏庄智造园项目;

2020年西海岸新区发布《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

施意见(试行)同年5月,西海岸新区首批5个高层工业楼宇项目集中开工。

两个《意见》提出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与现代商贸、科技创新服务融

合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新业态”,推动高层工业楼宇(工业综合体)经济发展。

《意见》分别从产业导向、开发建设和运营的投资主体、开发建设基本要求、功

能配套要求、自持比例及分割转让要求、扶持政策、组织保障等七个方面对高层

工业楼宇(简称工业综合体)的建设发展进行了规范。

“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

2012年,江苏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要素积聚、

土地集约”为目标,优化工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水平,由原国土资源局发布《关于鼓励高标准厂房建设 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发展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推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四层及以上标准厂

(即“高标准厂房”)建设。《意见》要求高标准厂房用地集中,占地规模应

100亩以上,容积率达到1.6以上,建筑密度不低于35%

为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生产布局,促进

产业集聚,推进高标准厂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广东省住建厅于202112

月发布《广东省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规范》中对高标准厂房的定义是“符

合产业集聚发展的需求,具有相近行业高通用性和高集约性的特点,规划指标

满足各地现行标准和政策要求并配置载货电梯的4层及以上标准厂房。”建设

标准部分中则规定高标准厂房厂区的容积率不应低于2.0,办公、生活服务等配

套用房占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7%等。

肇庆市四会市住建局于20222月发布《关于支持和鼓励高标准厂房和工

业大厦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其中对于高标准厂房(工业大厦)的定义沿

用了《规范》中的标准。

“工业上楼”:

国内最早提到“工业上楼”的概念并进行实践的案例,2012年深圳市推

进的全至科技创新园案例。全至科创园提出按照“厂房+写字楼”的复合标准建

设,大幅增加工业空间,包含研发、办公、生产等功能。20178月,新华社

刊发文章《广东推进“工业上楼”》首次使用“工业上楼”一词在全国范围内

开展宣传;同年10月,南方日报刊发文章《摩天工厂:深圳工业发展新模式》

详细介绍了全至科创园的发展模式、园区体量和企业入驻情况等。

20217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

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1],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

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第十条经验是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

间,提到了在工业区控制线内加大工改工力度,推广“工业上楼”打击通过股

权转让方式转让工业用地使用权等内容。此为“工业上楼”首次出现在部委层面

的正式文件当中。

2 “工业上楼”相关概念

多层工业厂房的提出是基于创新产业发展的初衷,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研

发、设计和生产的空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提高了其建设标准,

高标准厂房的提出回应了多层标准工业厂房的建设需求。其后出现的高层工业楼

宇经济面向先进制造业,同时吸纳包括科创、商贸等产业入驻,多种产业在楼宇

间融合。工业上楼概念的推广则是结合早期实践和前述概念的发展和验证,旨在

打造融合生产、办公等功能的高容积率工业空间,在都市内为工业提供机遇。

2.

在“工业上楼”这一用词逐步得到社会各界认知的条件下,全国各地特别是

新增用地紧缺的城市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明晰“工业上楼”的内涵与特征。

2021年东莞市水乡管委会发布“工业上楼”指南,指南包括产业引导、园

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其中《东莞水乡功能区工业上楼园区规划指南》

工业上楼给出定义,“工业上楼”产业园区是指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内在要

求,划定的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生产要素集聚,用地性质为M1、容

积率3.0或以上,以高度大于24米的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为生产载体的现代

化分工协作生产区(以下简称“园区”)。概念中的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

指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准及行业要求,具有相近行业高通用性、高集约性的特点,

消防、节能、环保等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24米以上、5层或以

上且配置工业电梯的厂房和集研发、试验、生产一体的综合工业建筑(以下简称

“厂房”)。

2021年底,深圳市光明区发布了《深圳市光明区工业上楼建筑设计指南(征

求意见稿)》,其中对“工业上楼”有相似的定义。征求意见稿中写到,“工业

上楼”建筑是具备相近行业高通用性、高集约性的特点,符合国家通用建筑标

准及消防、节能、环保等现行规范和政策要求,用地性质为普通工业用地M1

或新型产业用地(M0)、容积率3.0或以上、高度24m以上、层数4层以上,

配置工业电梯且集生产、研发、试验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厂房和工业大厦

3 各地“工业上楼”中的控制指标

3.“工业上楼”产业准入

结合各地区上楼经验,目前所说的工业上楼中的“工业”多指着力发展的战

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生产的环境影响小、产业附加值高、自动化程度

高,而工业上楼的行业准入类型在不同地区之间呈现差异化的特点。

《深圳市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中规定了进驻高层厂房的产业

类型,主要参考《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本)》

的“鼓励发展类”类产业和《产业导向目录》中不禁止或不限制发展的产业(“允

许发展类”)鼓励发展类产业允许优先进驻,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宝安区优势传统制造业以及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环节的产业等的小规模中

试及生产制造环节。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的工业上楼厂房项目准入行业设置与之

类似。

光明区则根据五要素筛选模型和光明区产业导向,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中第二产业30个制造业大类划分为重点鼓励上楼、有条件上楼、不建

议上楼三类。此外,还对重点鼓励上楼产业中不同核心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给出

详细的上楼指导意见,包括不能上楼、能上楼、低楼层等。东莞区水乡功能区的

行业准入筛选过程与之类似。

青岛市两区推动优势企业向高层工业楼宇集中,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鼓励

多个机构等生产性服务业进驻,助力企业发展。

4 各地工业上楼中产业准入导向

4.工业上楼的政策逻辑

为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用地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城

市内产业空间,各地经济发展、住房建设、自然资源和城市更新部门或独立或联

合出台工业上楼文件,针对城市内工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厂房建设,借助容

积率、建筑面积、柱间距、层高等土地利用和建筑设计的控制指标,在提容和功

能复合上给予政策建议和激励条款,积极引入工业互联网、生物医疗、新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讯等行业。工业上楼是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和产业配

套建设的理想途径。

5 各地工业上楼负责部门

二、各地政策规定与实践案例

6 各地“工业上楼”相关政策

7 工业上楼典型项目控制指标

01、深圳市M1工业上楼经验

根据深圳2014年发布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对普通工业用地M1

和新型产业用地M0的容积率控制,在密度分区容积率基准的基础上有着上限

的差异,普通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为4.0新型产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为6.0

而在2019年发布的修订版当中,取消了对工业用地的容积率的限制,而是将工

业用地地块容积率分为3个等级区间,将五个密度分区分为3级并呈现级别之间

的阶梯式容积率差异。新型产业用地M0的基准容积率普遍高出普通工业用地

M10.5个单位(如下图)。

2.普通工业用地(M1)出让经验

工业上楼的推广对使用普通工业用地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容积率的提

升上。根据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市场网截至202281日的土地出让数据,

深圳市供应的普通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从2012年起开始明显提升。2014年深圳市

推出《深标》,用地出让容积率出现峰值;2019年《深标》修改工业用地基准

容积率,普通工业用地的1级基准容积率为3.52019年及以后出让的工业用地

容积率维持在3.54.0的区间内。

02、深圳市工业上楼项目

1.宝安区全至科技创新园

-全至科技创新园-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全至科技创新园,前身为茅洲山工业园,地处深圳边

缘地带,占地5公顷。园区改造前厂房承包产业多为五金制品、模具销售、配件

包装、塑胶生产等传统低端制造行业,承包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

力。

2011年,茅洲山工业园改造启动,按照“厂房+写字楼”复合标准建设,包括1

23层高标准厂房、35层研发办公楼、1栋人才公寓、1栋综合配套楼。园

区内设有生产研发、总部办公、产业配套、生活配套等功能区。

通过拆除部分厂房,建设高层厂房,全至科技园实现了园区原地提容和工业

上楼。园区工业空间从原来5万平方米拓展至13万平方米,主导产业转变为机

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客户群与技术研发上的领域相近。一栋楼内,对于一家企

业而言,可能存在着多家客户和多家供应商。

园区内的科创大厦是典型的工业上楼产品,地上高23层,地下2层,标准层面

积为5300平方米,户型面积为5931470平方米[1]。每个单元为企业的前端

研发和后端生产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满足高端智能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一体化

需求。在垂直运输能力上,科创大厦配备8台智能高速客梯、6台大型货梯和大

型卸货平台。

相比其他园区普通厂房的短期签约租赁模式,全至产业园的厂房采用一次

5年期合同的签约方式,并且园方能够为企业提供短期小单元厂房的租赁服务。

对宝安区而言,《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实施之后共有37个社会投

资项目实践工业上楼。其中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一期)、艾美特工业

区、衙边工业区等20个“工改类”城市更新项目已实施“工业上楼”,预计可

提供厂房空间214.9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验收项目2个,提供厂房空间3.8

万平方米;另外在三诺智慧声谷大厦项目等17个非城市更新产业项目中实施

“工业上楼”,预计可提供厂房空间94.4万平方米(含产业遴选项目7个,提

供厂房空间60.7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验收项目2个,提供厂房空间7.8

平方米。

2.南山区南山智造城市更新项目·红花岭基地

-南山智造-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桃园街道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片区的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

城市更新项目(一期),是南山区推动改造建设的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容积率约为8.5

用地类型为普通工业用地和新型产业用地(M1+M0)

项目提出“折叠空间+垂直产业”的概念,让企业在高层大厦而非单层工厂中

进行生产、办公、研发。

此次红花岭基地主要集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端

制造业企业。提出的“折叠空间、多维产城”的理念,即通过环形坡道+高架道

路模式,将货运交通引入第二层,第五层及第九层平台,实现多首层厂房,最大

化满足四大产业的生产需求及入驻企业的低楼层意愿,高效解决了工业上楼设备

不易上楼和高层厂房货运效率低等问题。

该项目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规划设计结合周边自然山体

资源,在分期设计中,每期均设置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不同开发阶段均可以满

足园区工作人员的生活生产需求。生活设施通过二层步道与生产设施相连通,

车分流的设计,有效保证园区生产人员的通行便利和通行安全。[3]

项目更新改造完成后,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将从原来占地面积17.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7万平方米的集体老旧工业园区,转变为总建筑面积

7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

红花岭基地打造的“立体厂房”,相较于常规的高层厂房也有其优势。第

一,立体交通相当于增加了厂房首层,且除了首层外其他各层承重均有相应提升。

第二,将所有分区控制在适宜上楼层数4层及以下)最高分区可上至70米,

提升高楼层厂房利用率,提升建筑高度上限。第三,减少电梯数量,在各分区设

置仅服务各分区的电梯;高架货运电梯分为三个区设置,同样服务本区各层,

设有直通梯串联各个区域,提高电梯使用效率。

3.深圳中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坪山

-深圳中城生物医药产业园-

2020429日公布的《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生

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强调“按照建设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要求,

完善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建设水平,打造配套完备、带动性强、绿色生态的产业集

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企业、平台落户园区,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

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产业布局碎片化,加快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4]

20201230日,中城新产业集团以1.04亿元竞得深圳市坪山

区国家生物产业核心地段G13113-8024一类工业用地,占地约2.7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容积率为4.0,土地用途为普通工业用地(M1)。该

块工业用地用于打造深圳市首个“药厂上楼”园区。

项目将建设三栋高等级医药厂房及一栋员工宿舍。A栋医药厂房首

层层高6.5米,265.7米,6层以上4.8米;有3吨货梯和1.6吨客梯;

首层荷载不少于1000公斤每平米,标准层荷载不少于500公斤每平米。BC

医药厂房首层层高6米,265.7米,6层以上4.8米;有5吨汽车电梯、3

吨货梯和1.6吨客梯;首层荷载不少于1000公斤每平米,标准层荷载不少于500

公斤每平米。D栋宿舍单间面积20平米左右。

丹东二手房信息-框架协议包含哪些协议

深圳市M1类用地工业上楼探索与实践

更多推荐

夏庄二手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