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论园林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贾茵
来源:《设计》2017年第11期
摘要:文章针对大城市中心城区土地昂贵、人均住宅面积普遍偏小、建造年代久远、户型
设计不合理的种种现状加以剖析,试图借助园林化的手法解决老旧房屋在功能上的各种问题,
将自然的风、室外的景引入室内,在完善使用空间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舒适感,让小家不小,
俭而不陋。
关键词:刚需 和式风格 空间感
引言
一边是大城市市中心舒适便捷的配套和交通,一边是房价高企、供不应求的现状,居住在
大城市的人们所拥有的人均住宅面积逐年降低,丰富的物质生活使住宅变成了“大胃王”,居住
空间所剩无几。老旧的建筑设计和不合理的空间使用加剧了住宅空间拥挤的矛盾,当务之急,
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态度和理念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小家理念让“小”不再难堪,小而亲切。
一、小户型住宅形成的年代及背景
在北京,“老旧小区”指1990年前后建成的住宅楼房,有数据显示,达到该楼龄的住宅在
市区范围内至少有300075平方米,多数集中在城六区,尤以四环内居多。位于海淀区的志强
北园便是北京老旧住宅的一个缩影,表面上看来,这片由34栋楼房2410户居民组成的社区路
面干净、草木整齐、停车有序。事实上,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片住宅在功能
设计上与都市现代化的居住理念格格不入:一层住宅缺少独立阳台,顶层住宅的平顶设计既不
保温也不隔热,大部分坡屋顶形成的阁楼空间既不能住人也不方便储物、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
成为了“鸡肋”。总之,空间设计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居住在空间里的使用者难以产生愉悦感,使
用效率大大降低,居民自行搭建各式“阳台”恰恰说明了设计师需要对居住空间加以人性化的设
计和引导,从而避免各种私搭乱建问题加剧公共空间的各种矛盾并造成行为和安全方面的种种
隐患。人们对阳光、空气、绿色和空间的需求在当下显得迫切而又相当无奈。
北京老旧住宅在设计之初是为了解决职工基本的住房问题,属于福利分房的性质,单套住
房面积平均在40至80平米左右,基本以一居和两居室为主,没有独立的客厅,多数没有专门
的物业管理,属于典型的“老破小”。商品房时代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区和配套物业管理,
户型设计也随之人性化,出现宽敞明亮的客厅、预留溢水口的阳台等。但随着大量央产房、福
利分房的入市,四环之内那些与改革开放同龄的老房子因为土地资金等等问题既不能外部改造
又不能拆掉重建,却依然承载着多数人的衣食起居。
龙源期刊网
综上所述,老旧住宅在使用空间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有效的收纳空间导致空间整
体上缺少层次美感,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说,有藏有露本身就是一种意境,藏实际上是空间功能
优化的关键,而代表生活品味的精致陈设和自然美景能提升整体空间的好感。那些抬头就能看
到的树影婆娑,推窗就能听到的蝉鸣鸟叫正是由于空间的净化处理,才能把住宅的美景引入室
内。其次,缺乏精细化的家装布置直接影响使用者的空间感受,正如江南私家园林的玲珑秀
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因地制宜的设计从根本上消除了空间上的败笔。针对于小户型
的住宅,市场上流行的大尺寸沙发使客厅变得矮小拥挤,产生了不和谐的心理感受。尺寸之间
的误差又导致使用功能的缺失,进一步影响使用空间的效果。最后,缺少合理的动线研究与分
析导致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里效率奇低。现代人体和建筑学意义上的“动线”概念,最早出现在
1869年劳拉一莱曼《家务哲学》一书。如果厨房和餐厅位于客厅的两端,做好的饭菜就必须
穿越整个客厅才能端到餐桌上,老旧阳台没有设置溢水口,洗好的衣物就必须穿越卧室才能进
入阳台晾晒。人为了完成一些列动作所走的路程越多,效率自然越低。即使是简单的两口之
家,生活也没办法从容不迫。
二、小户型住宅室内改造提升的要素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无论是首次置业还是从偏远郊区换房到城市中心二次安家,都可以被
称之为刚需一族。所为刚需,即为满足当前最为紧迫的需求居住。由于经验的匮乏和可选择条
件的有限,他们在选择户型、装修甚至实际的居住中,都必须面对面积小、户型不理想、物品
多、居住久的问题,难道小房子就必须忍受局促的生活吗,难道没有办法设计出小而美的家
吗,事实上,只有真正理解住宅的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营造出令人感动的家居环境。
(一)住宅的功能要素
家是生活的容器,解决衣、食、住是住宅的首要功能。家是由硬件的“房子”和软件的“人”
组成,定制与房间相匹配的家具、选择与个人习惯相适应的家电都是人与房子互相协调的过
程,所谓小户型就是小于一般面积的户型,量体裁衣是设计优质小家的精髓所在。九十年代的
老旧住宅往往卧室很大、客厅很小,现代社会里,居住目的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睡觉、吃饭,
客厅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游戏休闲的主要场所,常规尺寸的餐桌座椅和整组的沙发无法适
应狭小的客厅。相比之下,木质的独立座椅,外加地毯和低矮的边桌,不经意间划分了空间,
同时降低了视觉的重心,留白的艺术与传统的园林手法如出一辙,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同时解
决了空间有限的尴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精装商品房正在逐步被大众认可,相比毛坯交
房,精装商品房在最初的户型设计阶段就考虑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充分地考虑收纳规划,老旧
住宅所要做的就是在尽量小的占地面积中,尽量拓展更大的容量,采用立体集成的收纳方法腾
退更多的流动空间才能把小家越住越大。
(二)住宅的审美要素
欲扬先抑是古典园林常用的手法,中国传统私家园林面积通常不大,但内部空间的处理却
别有洞天,住宅与园林往往通过曲折狭长的小空间连接,进入下一个大空间里,通过一小一大
龙源期刊网
的空间对比给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从材料质感、色彩和灯光等方面着手,借助对比、节奏、韵
律、统一等系列形式美法则的运用,都可以弥补空间面积上的不足,从而舒缓人的心情。现代
化的家庭住宅设计中,入户进来通过玄关的设计,恰当地解决一眼望穿的隐私问题,玄关往往
还具有储物功能,解决从室外进入室内的衣物、鞋靴收纳问题,即使是不足六十平米的住宅,
优秀的设计师往往利用不到两平米的玄关空间就能一举两得。玄关遮挡进入主体房间的大部分
视线,其作用类似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壁,将外界一切纷乱庸绕屏蔽,留一份期待给最精彩的主
题空间(如图1)。
隔断同样是中式园林最常用的手法,传统的隔断以碧纱窗和博古架为代表,但小户型的家
居配上传统木色的家具在视觉上显得极为压抑,既不利于采光也不利于物件收纳,而美式乡村
风格的白色细窄的窗棂或是同色系的推拉门做成的隔断却让空间显得整齐和敞亮,与隔断相互
匹配的还有家具的陈设。众所周知,日本土地价格昂贵,住宅面积狭小被外国人揶揄为“兔子
窝”。然而榻榻米、隔扇、拉门等和式风格隔断不仅没有让空间变得拥挤,反而创造了更多的
意境,使小空间用途多样化。
巧于因借外部空间是低层住宅的不二法宝,即便室内空间有限,有效利用外部良好的采光
空间和优美的户外空间为自己的小家增添一份生机。其中,窗户区域的可塑性最强,这里最先
接触到外界的阳光、热量、风声、花香以及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北方的阳台不同于南方,多半
为了保温采用半包或者全包式设计,老式的暖气片在水平方向硬生生地把空间切割成上下两个
部分,打乱了原本流通的空间,采光性能减弱同时不利于欣赏窗外美景,如果换成垂直落地的
推拉玻璃门外加落地窗帘,采光性将大大增加,隐私性也得到了有效保护,竖向空间的通透提
高了视觉欣赏的完整感。
三、老旧住宅改造的方案
(图2)是典型的一居室住宅建于上世纪90年代,套内面积不足40平米,位于六层板楼
的二楼,由于没有朝南的开窗,由于客厅南北进深很长,白天依然需要补充照明,唯一的卧室
开间只有2.3米,导致开窗的位置和床的布局显得非常尴尬,唯一的优点便是窗外两棵老槐树
姿态优美,春夏树影婆娑,让人陶醉。即便空间有限,主人还是希望能隔出一间卧室同时保留
餐厅和客厅的功能,为此设计师根据主人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对房间进行了整体升级改造。
首先在入户门的位置将非承重墙体向北推进0.5米形成“u”字形的衣帽间,收纳鞋靴外套钥
匙等杂物。正对入户门的白色墙面设置中式条案玄关柜上置微型盆景形成对景。将客厅狭长的
南北空间一分为三,原本电视柜的位置安置浅色餐桌,无复杂装饰纹样的白色吊蚓顺势垂悬,
搭配暖黄色光源视觉上丰富了竖向空间的层次,原有的木色推拉门换成白色玻璃推拉门以增加
采光性和透光性,将电视背景墙巧妙融于吧台下部,东西向放置的双人暖色沙发形成南北空间
的第二层隔断,落地灯与素色地毯的搭配让空间的视觉中心整体下降,整个空间因为小而精致
的物件摆设显得明亮起来,原本餐桌的位置由于进入厨房的动线太长加之采光较差而取消,变
成现代流行的高低子母床,通过软质窗帘隔断出一件小卧室,主卧室双人床设计成榻榻米的形
式,既增加了储物功能,又兼具向外欣赏美景的休闲功能可谓—举两得。
龙源期刊网
整个室内改造既没有精于装修装潢也没有大肆开墙凿洞,通过询问主人的功能诉求调整合
理的人流动线,借助园林化的设计思想布局相适应的家具摆设,最后最大程度上竖向集成式增
加存储收纳空间使小家变大,小而温馨。
事实上,老旧住宅旧的是外表,而空间才是居住的精华所在,顶层破旧的阁楼可能只有狭
窄的天窗,但巧妙的设计会激发你仰头看星空的乐趣也许陡峭的室内楼梯让你觉得危险重重,
但白色的墙壁从楼梯一直延续到起居室转弯处,利用色差的处理同样使墙壁富有动感和生命
力,恰如水墨山水画一样的层层渲染,让人体会小中见大的乐趣(如图2)。
四、老旧住宅改造的园林美
现代住宅设计的发展逐渐趋向于自然生态化,园林景观更是以一种自然美的姿态带给人身
心的愉悦与轻松。居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决衣食住的生存问题,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产
生喻悦的情感才是居所的灵魂所在。在原有住宅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上述老旧住宅的改
造,绿化入景、自然采光节能、空间增加实用性并赋予美感的设计让小住宅焕然—新。
住宅之美同园林一样,具备三种境界:满足实用功能的自然之美,增加舒适功能的艺术之
美,展现居家环境的和谐之美。园林是自然化的游憩场所,无论是室内居住空间还是室外游憩
场所,空间是满足功能的前提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空间的概念,“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的行为塑造了空间,空间的大
小同时也影响着人。空间的美恰似园林的美,艺术化的留白手法在塑造空间之余更增加了一份
悠闲的意境和想象的余地。留白是处理小空间的绝妙所在,有藏有露的收纳与展示会让空间更
加饱满,起承转合的隔断处理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巧妙置景即注重意境美,“窗合西岭
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在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作为最
高艺术成就,是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提升室内空间艺术美感的有效途径,按照艺术构思
对空间进行巧妙布局,就能突破空间局限,屏蔽不利空间,使有限空间产生更加优美的意境。
人与住宅的相处之道,决定了最真实的居住水准,它于房子的大小、新旧、贵贱都无关,只与
住在其中的人息息相关,同时塑造了住宅的第三种境界—和谐之美,适宜的家具、精细化的布
置、充分论证的动线研究都是人与居住空间和谐相处的思考结果,面对日益紧张的居住供需矛
盾,只有真正把握居住者的全部诉求才能塑造最合适的空间,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如图3、图
4)。
结语
家不在大小,与其乏味空洞,不如小而精美,对空间的重新认识首先是居住在房子里主人
首要的功课,那些富丽堂皇的装修,精彩纷呈的装修风格也许不能适应老旧小的住宅,但人类
对美的认同感恰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意境,从空间规划、整体布局,到外形设计、建材挑
选、再到家具定制、配件选择,对小空间与众不同的设计会让小家变得舒适而完善。
龙源期刊网
更多推荐
空间,住宅,设计,居住,功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