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
专题42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翻译
一、对比阅读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峽
■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究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
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二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二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
• •
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匚幔亭峰:山峰名。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二沿溯阻绝
■
溯: ________________
匚属引凄异
■
弓I: ____________
::不及返顾
■
顾: ________________
二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
即: _________________
2.
用“厂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邙艮断两处)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
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
请简要概括。
5.
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但又各有特点,请从写作顺序和情感两方面阐述它们的异同。
阅读下而二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而小题。
(甲)《论语》节选
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艾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
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选自《世说新语》)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
C.于我/如浮云。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匹夫/不可夺志也
A・传不习乎
B.
三军可夺帅也
C.
又尝同席读书
D.
歆废书出看
• •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夺:改变。
尝:曾经
废书:破旧的书。
8.
下列对甲乙文段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
B.
甲文三章内容相同,都是谈加强品徳修养、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C.
乙文告诫人们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人做朋友。
D.
甲、乙两文内容有相同之处,都谈到修身话题。
9.
将文言文语段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文言文阅读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伶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俞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滾。又峻急多城石,大舟不可入
也。(2)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英利于世,而基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 俗,亦颇以丈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則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懐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凄神寒廿(使……凄凉)
C.而善鉴万类(善于,擅长)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
而适类于余(一类,此类)
D.乐而不能去也(离开,离去)
B.
以英境过淸,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 •
C.
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
• •
D.
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1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因小石潭“其境过淸,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村托潭水淸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淸莹秀澈, 锵鸣金石”则从正而直接写愚溪的淸澈见底、光洁如玉。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岀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 也蛟龙不旭"不能兴云雨皿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立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
恶之情。
13.
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伶然不动。
(2)
幽邃浅狭,蛟龙不眉,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14.
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的作品,作者认为溪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什么?请逐条加以归纳。(可用文中原 句)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而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选自《论语》)
(乙)
华欲、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欲辄难之二。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 所携人。歆曰:“本所以二疑,正为此耳。既已纳二其自托,宁二可以二急相弃邪二?"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 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乘船》)
(注释)二辄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二所以:……的原因二纳:接纳二宁:难道二以:因为::邪:同“耶“, 句末语气词,吗・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
)
(2)听其言而观其行( _________
)
•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人欲依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 •
16.
翻译下而语句。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17.
乙文结尾“世以此泄华、王之优劣”,请说说谁优谁劣,并结合甲文乙文进行分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魂、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宋比玉
黄虞龙
夜来月邑,映空庭如积水,令人至不敢蹈。弟通夕为之不寐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
(丙)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將至曲江,船上滩欹侧二,撑者百指二,篙声石声荤然二。四顾皆涛淋,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是,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注释)二欹侧:倾斜。二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二荤(luo)然:象声词。
18.
用“厂给(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弟通夕为之不寐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
19.
根拯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与皿书"最恰当的义项。
(1)
与( )A.和,跟,同B.给
C.参与
D.赞许
(2)
书( )A.记录B.文字C.书信D.书籍
2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而句子的意思。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21.
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而的对话。
小文:而对月色,黄虞龙“怅然”,苏轼却“(1) ___________
",他们的心境不一样。
小涵:是的。面对滩险舟危的时候,苏轼和其他人的心境也是不同的。舟中他人是“无人色“,苏轼却“(2)
小文: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呢?
小涵:根拯学了(甲)文后我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再结合(丙)文中苏轼的自答之语,我的理解是
这样的:(3) _______
。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而小题。
(甲)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亞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畋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則索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河水龙门(节选)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
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 流千丈,浑洪药二怒,鼓若山腾,浚波二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二,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匚粽(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匸浚波:大的波浪。匚崇深:高深。二《慎子》:战国人慎到 所著之书。书中所记: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22.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
(3)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
• • •
(4)淸荣峻茂 ________
(5)河中漱广 _______________
(6)窥深悸魄 __________________
• • •
2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24.
甲乙两文写水都釆用了正侧而描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古诗文阅读
三岩二
〔明〕王一中
三岩洞壑近城头.夏日登临兴更幽。
飞瀑悬崖晴亦雨,丛林闭户署先秋。 扪萝屐印苍苔滑,席地尊开绿蚁二浮。 怪道少微占石隐,出门便是有丹丘二。
三岩记
〔宋〕李尧俞
括苍三石,距城一里余,土人不之奇。皇祐初,因治事暇,余同幕僚韩纯遍访近郭溪山而得之。始出 左渠,循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负叠織,景物萧然,疑在物外,目之曰V青虚二自“清虚"南过石径,直上 磴道十余级,又有岩广词离大倍于前洞。门前巨石,势•若壁立,有瀑洒落石外,寒暄之气变于睦步,目之 ET白云二 由“白云"下转两石门有方沼,上度横石如小梁,复有岩腊如高屋。深袤五丈,广逾六寻,可设宴 豆二。石侈向东,目之ET朝曦二 其北有石谷如犬窦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见积水清澈.
不复穷其远近。三 岩前有池,不啻二数亩广。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夺人目睛。昔谢公为永嘉守,有石门二之游,至今流咏不 已。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嘉平月既望二,率同僚高会剧饮,不复有人间思虑。盘 桓夕景,跃马而归,乘兴挥毫,题于洞壁,且识一时之胜耳。
(选自《丽水县志》有删改)
(注释)二三岩:位于丽水城西北而,是淸虚、白云、朝曦三岩的总称。二绿蚁:新酿的洒还未滤淸时,洒 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匚少微:指代处州。□丹丘:神仙居住的地方。匚宴豆:古代 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匚啻(C111):只;仅。□石门:指青田划胜石门洞,为谢灵运所发现。匚嘉平月既望: 农历腊月十六日。
25.
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治事暇
• •
自顾不暇
B.
循狭径入茂林修竹间
• •
不修边幅
C.
广逾六寻
• •
逾墙越舍
D.
不复穷其远近
• •
穷困潦倒
26.
用“厂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
28•阅读上而两则诗文,完成下而的人物对话。
小语:三岩在丽水城西北而,诗中说它“近城头“,文中写“距城一里余",说明三岩在宋、明两代,还在丽水
城外。
小文:是啊,李尧俞文中的“ ___________ "这个词,也说明在城外,但离城不远。
小语:北宋的李尧俞和明代的王一中到了三岩后,做的事差不多哦!
小文:是呀,他们都做了观瀑、 _____________ 、 _______ 三件事。
小语:那他们游三岩的心情想必也类似吧?
小文:从'有丹丘'和'不复有人间思虑'中可见,当时两人都 ____________________ 。
29.
《三岩记》和《答谢中书书》都提到了谢灵运,写作用意分别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二,三年归休,得金百镒二奉其母,母曰:“子安二得此金?"对二曰:“受俸■禄也。"母曰:“为 相三年,不食乎?治官二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二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二。为人臣不 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二之。"田子愧惭,走出,造二朝还金,退请就狱二。王贤其母,说其狡,即舍 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二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解)二为相:做宰相。匚镒:二十两。二安:怎么。匚对:回答。二治官:做官。二事亲:侍奉亲人。口 馆:这里指家。匚去:送还。匚造:到……去。二就狱:接受处分。二承承:谨慎小心。
3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3)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____________
(4)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31.
翻译下列句子。
(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宜尔子孙承承兮。
32・(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而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 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舟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設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駆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广将军令寸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 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 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丈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囊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 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 央卫尉二,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二。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二。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 就耳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二以自卫,英府二省约文书箱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 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
■
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 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
(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二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皇帝所居。二长乐:即长乐宫,两汉宫殿名,当时为太后 所居。匚将军屯:掌管军队的驻防。匚刀斗:即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二莫 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军队出征驻屯时,将帅的办公机构设在大帐幕中,称为“幕府”。
33・用“广给下而句子断句,断三处。
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3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军霸上 _________
(2)军士吏被甲 __________________
• •
(3)然虏卒犯之 ___________
(4)而苦程不识 ____________
• •
3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36.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请你结合
(甲)(乙)两文的具体内容,试分析周亚夫、李广、程不识在治军上的异同。
阅读下而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 •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
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二) 子夏之二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己'与'三’ 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則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絆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二也。然则何以慎?缘二物之情及二人 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
(注)匚之:往,到……去。匚慎:谨慎,慎重。□缘:依据,凭借。二及:连词,表并列。
37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
国人道之
38.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9.
请梳理语段(一)寓言故事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
40•语段(一)(二)都选自《吕氏春秋》的《察传(chuan)))
一篇。请你结合两段中的故事,解说如何“察 传”。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査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畋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 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稠二。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 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二,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 奇吩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 四顾无纤翳二,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鋼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
(注释)二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二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二翳:遮盖, 这里指云。
4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二不见曦月
•
二沿溯阻绝
•
二不可悉见
• •
二天宇晴霁
4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3.
请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邙艮断两处)。
所见八九邮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44.
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 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三峡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査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畋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谡,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黄牛滩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置外高崖间有石邑如人,负刀牵牛,人 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英得究焉。此岩既离,拥以江湍紆回,虽途经信宿,优望见此物。故行
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逍元《水经注江水》)
4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
(2)略无阙处(
(3)犹望见此物(
•
•
)
(4)故行者谣曰(
)
4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4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8.
选文结尾引用行者的歌谣有何作用?
阅读下而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答谢中书书(吴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右溪刁己(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二。水抵二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
流触石,泗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色之胜境赫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
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二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二香草,以裨二形胜。为溪在州右, 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营溪:谓营水,湘江上 游的较大支流。匚抵:击拍。匚俾:使。□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二裨:补助,增添。
4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_______
晓雾将歇( )
(2) _______
夕日欲颓( )
(3) ________
悉皆怪石(
)
(4) ___________________
此溪若在山野(
)
■
50.
用'7”给下而句子断句,划两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5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荘奇者。
(2)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52.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点?
更多推荐
下列,句子,将军,不可,作者,结合,加点,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