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发(作者:)

提升住宅品质的设计策略探析

丁凤芹 盛 晔/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人居需求的迭代升级,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居者有其屋”过渡到了“居者优其屋”的阶段。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更加注重居住空间的使用感受和灵活多样性。本文从设计视角,概括当前住宅品质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提升住宅品质的设计策略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1住宅品质的内涵

住宅品质是指住宅产品在人文美观、构造、功能性、耐久性、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后四项为WHO于1961年

提出了人类基本居住要求的四个理念)等方面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标准。住宅品质作为住宅质量的延伸,包括客观建筑实体和人

对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在进行住宅品质评价时不能单纯从政府或开发商的角度出发,而应该将居住者的住宅品质需求充分考虑

进去;体现住宅品质,其内涵既要看住宅性能(安全性、耐久性、功能性、适用性、舒适性等)的硬性指标,也要看住宅是否能

够满足居住者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这个要求包含了人文、美学等心理感受的指标,更强调的是住宅的综合表现。

2住宅品质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住区配套设施不足。住区配套设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新区或郊区的住区,配套设施不全,如:学校、商业、医院、

交通设施等未能与住区同步建设,影响居民日常生活;部分配套设施由于缺乏便利性,使用率较低,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

配套设施在设计上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缺乏持续更新的能力。

(2)室外公共空间缺少人性化设计,无归属感。住区室外的各类公共开放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广场(如下沉广场、街角广

场等)、庭院、建筑屋顶空间、地下空间、生活性道路等各类活动场地,以及其他可承载居民日常休闲的各类场地。当前,部分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单一,缺少精细化、人性化设计,空间没有归属感;部分室外公共空间过于开放,不利于居民进行停留并产生

交往行为,缺少具有私密性的小型交流空间。

(3)户型设计不合理,空间体验感欠佳。户型功能及内部空间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户型结构灵活性差,无法适应未来家

庭结构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入户玄关空间不合理,缺少必要的换鞋更衣及存储空间;客厅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动

静干扰,有的客厅仅能起到过厅的作用;厨房、卫生间面积偏小,卫生间未考虑干湿分离,未考虑适老化需求;户内收纳空间不足,

没有设置专门的储物空间或储物空间容积不能满足居住需求;阳台功能过于单一,一般作为洗衣、晾晒的空间,缺少休闲、园艺

和生活空间。

3提升住宅品质的设计策略

3.1完善住区配套服务

新建住区应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布局,给出适宜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社会设施配置标准,提升住区的承载力和生活品质。

新建住区应提供活动设施、健身设施、便民设施、卫生设施等基础型配套服务,空间条件有限时,基础配套设施可与智慧城市要

求相匹配,选择智慧便利店、箱体早餐店、智能快递箱、智能信报箱、智慧生活终端机等集成装配舱体设施。在满足基础配套服

务的前提下,规划时还可结合公共区域选择性配置社区提升型服务设施,如教育设施、互助设施、心理健康设施、口袋花园、医

疗设施等。提升型服务设施不应独立占地,宜相对分散、弹性配置,设施功能宜灵活多变,设施空间宜分时使用。

3.2打造共融多元的室外公共空间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应以人为本,提供共融多元的舒适空间,满足儿童、老人、中青年的不同需求;同时应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

设计有助于共享交流的空间场所,营造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

儿童活动区域应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进行

设计(见图1)。对于婴幼儿区(0-3岁)应以创造性、娱乐

性活动为主,如爬爬乐、学步道等;对于学龄前儿童区(3-6岁)

应以娱乐性、模拟性、宣泄性活动为主,如秋千、跳跳格、沙

坑等;对于学龄儿童区(6-12岁)应以肌肉训练型、技巧训

练型活动为主,如攀岩、树屋滑梯、跑道等。儿童活动场地可

设置成人看护座椅、婴儿车位等配套设施。

老人活动区域应结合老人的步态特征,加强对活动场地的

健康性设计。活动场地宜东向布置,方便晨练的老人享受到阳

光照射;地面应平整,并做防滑处理。老人与儿童活动场地应

保持良好的可通视性便于老人在休憩交往的同时看护儿童。

住区可结合景观设置供中青年使用的健康跑道、漫步道。

健康跑道可串联起住区的各部分共享空间,搭配丰富的植被景

观,打造一个天然的运动氧吧。

50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图1 儿童活动场地示意(来源:旭辉“森林马戏团”)

图2 分离式卫生间示意(来源:融创地产)

图3 玄关收纳(来源:poly技术汇)

3.3创新户型设计

(1)入户玄关功能多样化。玄关作为入户第一空间,除了优化入户动线、保护隐私以外,还承担着收纳、交通、中转的主要作用。

随着人们健康卫生意识增强,玄关还增加了卫生消毒功能,方便对外出购买的生活物资,取回的快递等及时做消毒处理。另外,

玄关处可设置一键断电开关来控制室内的照明灯具,让居家生活更加便捷。

(2)功能多元化客厅。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住宅中客厅的使用方式正

悄然的发生变化。客厅的功能需求更加多样化,衍生了“横厅、LDK、方厅”等多种形式的客厅空间,让住户有更多的选择。“横

厅”,是指开间宽度大于进深的长度,优点是采光面大,客厅和餐厅都能临采光面,增加了整个厅的观景面,缺点是南北通透的

效果会打折扣。“LDK”来源于日本,是指客厅、餐厅、厨房作为一体化空间,构成家的核心区,优点是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视觉上增加通透感,增强家人间的互动交流,缺点是容易带来流线交叉。“方厅”是把客厅、书房、餐厅和厨房的功能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比较方正的厅。优点是大空间方便变换多种场景,如聚会、运动、亲子空间等,缺点是动静分区有待商榷。

(3)分离式卫生间。根据数据显示,国内超过一半的住户希望卫生间能够实现洗漱、如厕、淋浴的空间分离,分离式卫生间

将是未来住宅产品的主流模式(见图2)。分离式卫生间在提高生活效率的同时,能极大的提高使用卫生间时的“幸福感”。随

着老龄化的加剧,卫生间应同时留有适老化改造的可能性。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总结,一体式卫生间占地约为3.2平方米,二分离

式卫生间约为4.0平方米,而三分离式卫生间则至少需要4.5平方米。

(4)优化收纳空间。功能强大的收纳空间,是提高生活品质和舒适度的基础。设计时,应在每个功能区域附近均匀布置足够

的收纳空间;还应配合优化家居动线。以玄关为例,目前大多数小户型受面积限制,只能在入户门附近设置超薄鞋柜及挂钩,甚

至有的舍弃玄关,入口处堆满杂物,导致空间凌乱,室内动线受阻。针对小户型可尝试让玄关柜局部占用贴临空间形成嵌柜,来

实现入口收纳需求(见图3)。

(5)增加阳台的使用功能。阳台除满足洗衣、晾晒基本功能之外,还可结合业主不同的兴趣点,延伸出多种个性化空间,如

瑜伽、品茶、看书、观景等等,形成洗晒收纳、健身、休闲、手工、种植、宠物等多功能组合模块。

结语

提升住宅品质不仅要考虑住宅自身的各项性能指标,更要考虑居住者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主观感受及内在需求。文中从设计

角度对当前住宅品质存在的问题,在住区配套、室外公共空间、户型设计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未来在居住者不断细化的

需求的驱使下,设计上会有更加合理化、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来提升住宅品质。

参考文献

更多推荐

空间,住宅,设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