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板-德鑫泉股票

2023年9月29日发(作者:孟俊修)
实拍京城神秘地:钓鱼台
养源斋,这个‘斋’子绝非一般,当年乾隆爷赐的名,而今国家领导人进行
重要外事的选地,从金到元,从明到清,从古到今,在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上代代
相传,八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数千件古玩,书画及家具珍品,无可复制。那女孩
子介绍,这里的明清瓷器之多,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金朝章宗筑台,清朝乾隆御笔,见证了两位大帝的文治武功,也是一个历史
的符号与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它开启了“养源斋”始为皇家御用园林之传统。
从此之后,一般民众再不得随便出入,更多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力,文化和
领导人的个性风采。接待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首脑,也正是出于它特殊的功用,
平常百姓不能涉足其中,成为京城神秘地之一。
步入“养源斋”内,翠竹娉婷,花木扶疏,玉渊潭缓缓流过,曲入迂回于亭
台树林石桥之间的西山泉水,刻意雕琢的小丘假山,给人留下另—番景色:静山
动水,动静成趣,—幅既有北国风光又具有江南韵味的风景画。
斗拱藻井、红柱彩画,形神合一。不同的观者看它,该是不同的一番境界。
东流的玉泉水遍阅古今,有本《钓鱼台风云录》讲当代发生在“养源斋”的政治
外交轶事。正如明朝人感慨的:一园亭主,易一园亭名,泉流不易也。
养源斋也是钓鱼台里唯一的中餐厅。国宴的餐桌上,不只陈列着美食,成为
最生动又最让人紧张的外交舞台。‘钓鱼台菜’,追求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
上承宫廷肴馔谱录,下采民间风味小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任食指大
动的宫廷菜,有几样菜见过:佛跳墙,皇室黑菌肝酱汤,鱼翅捞饭小笼牛肉,汽
锅酸辣乌鱼蛋汤。全是可口的美味。
乾隆所以名“养源斋”,有两层意思,一是在这里的五间正厅前面,有水自
泉流出,故名“养源”,二是在帝王来看,所谓听政就是理民,理民是政事之源,
这里的正厅,是皇帝听政的地方,所以取名“养源”。每到盛夏,皇帝在这里消
暑,也在这里召见群臣,磋商政事。
清代鸡翅木花篮椅
金代帝王把玉渊潭钓鱼台这块地方圈占为禁地,并改建同乐园行宫。遍种珍
草奇花异树于园中,假山亭榭露台散置其问。这座钓鱼台一半伸池中,汉白玉制
水榭是金朝帝王和后妃垂钓赏荷的地方。园内西北隅,有一座庄严典雅的“瑶光
殿”,正是当年帝王的行宫。
站在‘斋’中,‘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的意境自然而然呈现,
尽管地居中枢要地,大内边上,却风景优美,京城绿肺,繁华中的静远,权力中
的飘逸。
“养源斋”是清乾隆四十三年竣工的行宫正殿,是原来钓鱼台庭园的中心,
濒临玉渊潭最宽阔的水域,乾隆曾在此驻跸,慈禧曾在此小憩。按照乾隆皇帝的
御旨,在大湖四周堆山石,栽花木,建亭阁殿堂,立宫门,筑围墙,垒起了城门
式的钓鱼台,对这再度繁华的玉渊潭,乾隆赐以别名为‘养源斋’,那时的钓鱼
台只不过是养源斋园内一部分城门式钓台的名称。
养源斋西边稍北有敞厅三楹的建筑为潇碧轩。厅前有一池,碧水粼粼,乃帝
王垂钓之所。再往西过桥有‘澄漪亭’,建于石山之上,亭中有乾隆御笔园景诗
句:墙外为湖墙内池,一般凭栏有澄漪,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心瓶燃细较斯。在
‘澄漪的西北,是一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望海楼。登楼远眺,玉渊潭秀丽景色尽收
眼底。
“养源斋”坐北朝南,五楹歇山顶,南面叠石为山,面积虽小,却有气势。
西边稍北有敞厅三楹的建筑为潇碧轩。厅前有一池,碧水粼粼,乃帝王垂钓之所。
再往西过桥有“澄漪亭”,建于石山之上,亭中有乾隆御笔园景诗句:墙外为湖
墙内池,一般凭栏有澄漪,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心瓶燃细较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把“养源斋”作为私产赐给了他的老师
陈宝琛。陈宝琛喜之不尽,设宴狂饮。立诗社,招游客,日无虚席。直到抗战胜
利后才被收回。
“养源斋”在海淀玉渊潭公园东,钓鱼台国宾馆内。辽代曾是萧太后运粮河
边园林之一,为耶律隆绪当太子时读书之所。金代因金章宗曾于此钓鱼,后人遂
称之为金章宗古钓鱼台。海陵王时建有同乐园行宫,园内西北隅有瑶光殿。金末
文人王郁曾隐居于此,元代丁氏建玉渊亭,始有玉渊潭之称,廉希宪曾于此建万
柳堂。明初为太监居住之所,万历年间武清侯李伟于此建有别墅。清乾隆三十八
年于旧址建行宫,赐名养源斋。并引入香山水至此,将浅水池变为湖泊,次年在
湖边建城门式钓鱼台,望海楼,养源斋,潇碧轩等,行宫建成后,为以后历代帝
后自圆明园至祭天坛中驻跸之所。道光年间钓鱼台败落,但“养源斋”依为御苑
禁地之一。
《陈太傅钓鱼台赐庄图咏册》里,描述养源斋:参天松括,老干挺拔,枝叶
苍翠。一条小径,直通斋前,斋室宽大,正厅五间,四周景物清幽。
走在铺着红地毯的走廊上,看着墙上的名人字画,欣赏着摆放的国宝级古董,
陶醉...
一本《钓鱼台国宾馆》画册,留意几段文字:金代(1115-1234)章宗皇
帝常在此建台垂钓,得名于此。后为明清皇帝行宫别苑。新中国之后,国家在这
接待外国总统、总理1100人次。宾馆收藏的以明清为主的古玩字画,家具达到
数以千计。
“养源斋”里的陈设,有过去宫廷用的景泰蓝圆桌、紫檀十条案等等。这些
遗物,不管是不是当年这里行宫的用具,放在这里倒也颇有意思,越发让人想起
钓鱼台的渊远流长。几百年的变迁,自不能同日而语了。
紫檀百宝嵌五屏风,清代的象牙所雕刻的...
大厅四周墙上挂的几幅山水字画,周边柜子上所摆放的瓷瓶,玉器,在外交
礼仪场合,山水风景,松竹梅兰等则是受欢迎的。
1998年,院内人工放养的白天鹅在自然环境中孵化出小天鹅,成为大城市
自然环境下的奇闻。在养源斋内外,则是回廊环绕,叠石为山,淙淙溪流在斋前
汇成一池碧水。
在斋子围绕的院落之中,有一棵参天古树。那枝结攀绕,错综复杂,如同人
之双手纠结反扣在一起,再向上伸出,着实令人惊叹。养源斋园内的小叶朴,生
长于南方,这是北方唯一的一颗,被日本天皇认为神树而顶礼膜拜。
清代檀木黑漆地铜鎏金子楹联
养源斋中悬挂着一副乾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
麻”。写的倒是与其先祖有九分之象,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行书
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不过却缺少了些许
变化和韵味,并无明显的成就,这或许体现出一代天子的气度,曾有后人评者称
乾隆的书法:虽有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
给漂亮的服务员拍几张吧,多谢小姑娘如数家珍的介绍:
文物菜肴展示中国文化国,国宾馆竭其所能,广泛征集历代有价值之文物,
包括明清时期及更早的书画、文物、传统古家具,截至目前已有数千件文物和书
画古玩珍品分别陈列在各栋楼馆内,有的连故宫也少见。如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圆
桌和四个绣墩,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套。陈列柜内的古玩更是不可胜数。
北京解放之前,傅作义曾去过钓鱼台观览,当时的钓鱼台已相当荒凉,除了
原有的养源斋外,四邻居民不多,只有若干农田,几畦菜地。虽破败,但帝王行
宫的轮廓依旧存在,傅作义便将养源斋作为了消夏别墅。北京解放后,任水利部
长的傅作义,也来养源斋消夏。和平解放北平之后,傅作义再次到钓鱼台,直到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傅作义在夏季到来之时,都在钓鱼台的养源斋消夏。
袁晓岑,徐悲鸿大师的人室弟子,以87岁高龄为养源斋创作了一幅大型国
画《仙鹤长卷图》,其子袁熙坤为画猴大师,投身于绘画艺术,出于家学渊源。
1987年丁卯84岁的董寿平,应钓鱼台国宾馆邀请,为养源斋招待外国元
首的场所作巨幅《青松图》,启功在上题诗。
董寿平说养源斋:金代寄情山水的隐士、大兴王郁字飞伯先生的钓鱼台就建
在此处。元朝高士廉希显曾隐居于此,来往的是郭守敬等知识分子。廉把这地方
叫万柳堂。养源斋是后来盖的,树也到不了元朝,明清两朝属皇家。辛亥革命这
块地不归民国,还是皇室的,溥仪把它给师傅陈宝深了。40年代傅作义从陈家
买下,托侯少白管理。所以董50年代初常从复兴门骑自行车来这儿,一路坑坑
凹凹。1954年傅把它献给毛主席。先是给水电部做幼儿园,后来改为国宾馆。
十年大庆,1959年准备请社会主义国家元首来,那时古巴还没有革命,社会主
义国家有11个。就在养源斋北面新建了这些楼,计划一个国家元首住一个楼。
会客厅古色古香,以线装古籍和启功先生手书前人歌咏钓鱼台诗篇为饰,朴
素之中凸显文化色彩。启功的书法作品这里特多,且都是为此专题。老先生生前
是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1912年
生于北京,字元白,满族人。他有吟咏钓鱼台诗四首。
1989年至1993年问,王践和先生参预编撰《玉渊潭公园志》时,在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史料,经过整理,写就了
一篇《钓鱼台行宫修建始末》一文。摘录如下:
钓鱼台行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弘历还亲自在位于行宫西侧的钓
鱼台大楼东西两面匾石上题写御制诗及往书。
说来确有趣,在此前四十年(光绪六年)张之洞游钓鱼台,在”养源堂”小憩
时,曾戏说:“此在朝廷为闲废之所,何不以赐小臣乎!”40年后,这句戏言竟
成事实。近代诗人樊增祥《钓鱼台歌》以此事入诗云:“师昔戏言公实踌。”谓
张之洞的戏言在陈宝琛身上实现了。陈宝琛喜其有山林泉石之胜,请于内务府领
租,将“旧苑重新,室宇之缺者完,水泉之塞者通,为游欢之所”。
1921年3月20日,陈宝琛在“养源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里中
及门百三十二人宴集钓鱼台”。陈宝琛新葺斋室,名日“青青籍”,设宴其中,
座聊群言,肴核精美。
画中有钤白文篆书“周愈”印。周愈是陈宝琛的同乡,是清末著名画家,善
山水,笔致深沉。这两幅画,色彩淡雅,笔墨秀丽,真实地描绘出钓鱼台“养源
斋”“潇碧轩”两组主要建筑的特色及独特的园林风光。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查阅到钓鱼台行宫的陈设簿,其中记载了乾隆御
笔匾额及清代文臣字画除因年久损坏严重,撤下御匾一面、字画两幅外,仍保留
有:养源斋东间面西贴董浩画山水一张(虫蛀);西间面东贴董浩画牡丹一张(崩
裂);西穿堂面北贴画三张,黄念一、沈快三(虫蛀);面南贴画一张(虫蛀、字画
不真)。御座房南间面西贴杨文章画一张;北间面南贴董邦达画一张(鼓内脱落);
北床罩内对面贴袁英画二张(内一张虫蛀、字画不真)。此外,因潇碧轩坍塌撤下
画二张(俱虫蛀、字画不真),钓鱼台大楼撤下御笔字玉水浚源匾额一面(崩裂)。
共计匾额一面,画十二张。
有关行宫的其他陈设,据有关史料记载还有古玩40件,如意7柄,冠架8
件,木瓜盘6件,痰盆10件,铜镶嵌轮4件,铜佛两尊,银八宝1份,铜供器
14件,炉瓶盒三色2份,笔筒2件,石砚二方,册画二册,书一部一套。
从清道光十五年(1855)至清咸丰末年(1861)的27年间,由于爆发鸦片战争,
国势衰微,清帝无暇谒陵,钓鱼台行宫“金舆稀幸,年久失修”,清光绪六年(1
880),著名清末诗人樊增偕张之洞游钓鱼台,宫内玉殿苔荒,金铺草蔓。宫监导
引至养源斋小憩,张之洞戏日:养源斋在朝廷为闲废之所,何不以赐小臣乎!
这是清代的法郎象耳三足熏炉
“养源斋”既是皇帝的行宫御苑,所以一年一度的文武香会“封台会”,必
须在这里举行。清代,以骑射著称的八旗兵丁驻扎京城,骑射技术逐渐普及民间。
每遇重阳,登高节这天,一些皇戚子弟和皇家少年带上炊具车马,幕帐乐器,约
集票友歌妓,跑到城外郊野的高台土坡上,架起幕帐,摆上桌椅,又吃又唱,纵
情歌舞,举行耍弄五虎棍的文武香会。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按照民国政府对皇室的优
待条件,宣统帝溥仪退位后,“尊号不废,暂居宫禁”,溥仪仍穿龙袍,宫内的
一切活动照旧章办,封赠、赐谥不断。在赏赐中,得赏赐最多的是溥仪的老师陈
宝琛。1920年,溥仪将“养源斋”作为清皇室产业,赐给陈宝琛为别墅,称为”
赐庄”。
蘑菇公寓-股票撤单后继续卖出什么意思

更多推荐
轩臣地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