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装饰图片客厅-洗手台水龙头怎么拆换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3万元装修80平米)
浅谈基于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技术--以南越王宫博物馆
为例
裴胜兴
【摘 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规则强调遗址保护需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遗
址博物馆建筑作为遗址保护的方式,应当采用适宜合理的建筑技术手段处理好建筑
与遗址保护的关系。南越王宫博物馆同其他遗址博物馆一样,建筑设计应当根据遗
址特点,融合多元学科知识,从建筑本体出发,关注建筑工程技术与遗址保护的细
节处理,科学、严谨、高效的创造出既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核心要求,又符合时代
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的建筑。%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emphasizes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completeness. Constructing a heritage
park is one method of site conservation by employing appropriate and
rational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site conservation. Same a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museums, the design of Nanyue Palace Museum applied cross-
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conside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especialy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site
conservation. The appropriate design for site museums could be produced
satisfying the conservation, moderniz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5页(P95-99)
【关键词】保护;遗址;建筑;技术
【作 者】裴胜兴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242.5;TU18
ABSTRA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emphasizes on the
authenticity and ucting a heritage park is one method
of site conservation by employing appropriate and rational architectural
technologies to handle the rel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site
a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museums, the design
of Nanyue Palace Museum applied cross-disciplinary knowledge and
conside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especially the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site
appropriate design for site museums could be produced satisfying the
conservation, moderniz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KEy WORDS conservation; heritage park; building; technology
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规则强调遗址保护必须
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遗址博物馆建筑是遗址保护的方式,要避免因技术措施
不当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就必须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遗址的
科学性保护与展示。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依托南越国宫署遗址而建的大型遗址博物馆,因遗址文物价
值重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经考古发掘和
钻探,该遗址占地约54000m2,核心保护区约33000m2,已发掘面积约
20000m2。按照遗址保护规划要求,将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建设遗址博物馆,对
考古发掘的“曲流石渠”遗址、南汉砖井和遗址内出土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性展
示。受遗址保护和城市环境的制约(图 1),南越王宫博物馆采用分散式布局,由
遗址保护主楼、陈列展示楼、设备服务楼等建筑组成(图 2),各建筑单体根据不
同的制约条件选择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其设计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
建筑工程技术应当根据遗址特点,利用多学科、多层次的适宜技术手段,科学、严
谨、高效的创造出既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核心要求,又符合时代发展,与环境相和
谐的建筑。
采用覆罩进行保护性露明展示的遗址,建筑地下基础和结构与遗址本体关系紧密或
直接接触,如果措施不当,就可能会对遗址本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建设性伤害。首先,
在设计之前,就需要利用地质勘察、文物钻探等手段,清晰准确地掌握地质条件和
遗址分布情况;其次,建筑设计人员根据遗址保护的最小干预要求和建筑上部荷载
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湿陷性黄土地基(虢国夫人车马坑)、山区不均匀
地基(印山越国王陵)、杂填土地基(南越王宫博物馆)等,选择适宜的地基基础
形式和处理方法,以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和遗址本体的安全。
1.1 桩基础
馆舍型遗址博物馆建筑因要把一定面积的遗址覆盖其中,建筑跨度大,上部荷载重,
为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建筑主体工程桩一般都要深入到岩石
的强风化层以下。这样,工程桩就会穿过遗址土层埋藏深度,桩位选择的不准确和
施工方法的不正确就会对遗址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
已经考古探明的遗址,桩位布点就需要根据考古遗址分布情况,结合遗址现状确定
工程桩位置。工程桩位置不但要尽量避开遗址本体,还应当与遗址本体留有适当的
安全距离。同时,为降低工程桩施工对遗址本体造成损害的风险,设计还应对施工
工艺提出具体的技术指导性说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遗址分布的不确定性、勘测
钻探资料收集不全面等原因,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未探明的、新的遗存。这种
情况下,建筑设计就必须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时调整桩位和建筑平面,既确保遗址
不受损害,又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南越王宫博物馆陈列展示楼建筑位于满铺回
填的遗址之上,将考古遗址分布图和建筑图纸相叠合,先由设计人员提出桩位方案,
再由考古人员在遗址现场进行放线复核确认,确保桩位对遗址干预程度达到最小方
可进行施工。南越王宫博物馆和雅典新卫城博物馆的建筑桩位采用了这样的做法,
实现了建筑与遗址保护的统一(图 3)。
1.2 浅基础
浅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或深度不超过5m的基础。浅基础在遗址
博物馆建筑中体现出的最大优点是,基础放置在遗址层之上或遗址本体附近,不会
因为基础埋深的技术要求而对遗址层造成过多扰动。所以,对于那些地下遗存丰富,
建筑体量不大的保护性展示建筑,或者直接放置在遗址表面承受荷载的展示通道,
出于遗址保护的要求,往往应该选择浅基础形式。浅基础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建筑荷
载、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和冰冻线的影响,并尽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在承重、
埋深等方面减少对遗址的扰动。在三星堆月亮湾城墙遗址保护及展示工程中,利用
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的一个3m多宽的甬道设计了参观通道,目的是让观众
能够直观的看到夯土城墙的剖面。参观通道用中距1.2m的方木构架构建成坑道支
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下部木方平放在城墙断面甬道底部,上面架设参观通道。下
部木方就是一种条形浅基础形式,将上部传递的荷载均匀的分散在木方之上,降低
对城墙遗址本体的扰动(图 4)。南越王宫博物馆的设备服务楼,选址在已探明地
下遗存但尚未进行考古发掘的遗址场地之上,设计采用条形网格混凝土地梁的浅基
础形式,避免对地下遗存造成伤害。
1.3 采用人工施工方式
现代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技术发展,让建筑工程桩的施工效率和质量大大增强。但
是,机械施工桩孔产生的振动、桩孔泥浆涌流的不可控性、桩孔开挖的不直观性都
有可能对遗址造成伤害,这些都不符合最小干预的遗址保护原则。反而,采用传统
人工挖孔桩的基础施工方式,虽然施工效率低下,但具有振动小,可控性强,直观
度好、遗址保护安全度高等优点,能够较好发挥施工过程中保护遗址的优势。南越
王宫博物馆中,进行保护性展示南越国时期御苑“曲流石渠”遗址的保护主楼,工
程桩距离遗址较近,采用了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施工与遗址保护
之间的技术矛盾,保证了遗址的安全。
大多数经考古发掘的遗址基坑标高低于现状地面标高,即经考古发现的遗址处于遗
址基坑之中。一般来讲,遗址基坑与考古探坑边界重合,限定了遗址本体展示的空
间大小。从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来讲,遗址坑壁可看作是遗址的组成部分,坑壁
围合遗址,形成整个遗址场,反映了遗址格局的真实情况;其次,基坑四周形成了
遗址保护与展示的边界,有利于突出遗址展示的中心地位,体现遗址观赏的完整性;
第三,遗址基坑起着防水、防潮、防坍塌的作用,是遗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坑壁加固
原初遗址基坑坑壁一般为土质,如果不经处理,长久暴露于空气之中,就可能会造
成遗址基坑表面风化、开裂、甚至坍塌,影响遗址的安全。所以,对遗址基坑进行
加固,是保证遗址安全,增加遗址真实性、观赏性的技术需要。坑壁加固主要有物
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及化学方法相结合的三种方法,即通过外加结构或加入化
学制剂的方式,提高基坑坑壁的稳定性与承载力。南越王宫博物馆通过利用钢管桩
与搅拌桩相结合的共同作用的物理加固方式,以加强“曲流石渠”遗址坑壁支护受
力强度(图 5)。
2.2 坑壁防水
处于现状地坪标高以下的遗址基坑,室外雨水渗入、地下水径流、毛细水等多种原
因会造成遗址基坑坑壁发生渗漏现象。处理这种情形往往不是简单地单独进行防水
灌浆封堵而加强坑壁密实性的问题,因为注入坑壁的堵水材料产生的灌浆压力有可
能使坑壁发生变形、开裂甚至坍塌,所以遗址坑壁防水问题应当与遗址保护进行整
体考虑,综合探索合理的处理方式。
如在原考古加固基坑搅拌桩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南越王宫博物馆遗址保护主楼,为保
护遗址不受建筑地下结构对遗址本体的伤害,虽然在方案之初提出可采用施工期临
时过渡截水的方法,新做混凝土止水帷幕至地下不透水层的坑壁防水结构的方案,
但由于担心在新做结构过程中场地积水会对覆土回填的遗址本体造成破坏,而选择
了工程桩进入搅拌桩体,止水结构沿用旧有搅拌桩的方案。尽管在结构设计和施工
过程中尽量考虑了新旧结构的搭接和止水工艺,但受限于原有环境条件、新旧结构
交接、施工导致旧有搅拌桩产生裂缝等不可控制的原因,建筑虽然建成,但考古遗
址基坑侧壁产生的渗水问题严重,依靠传统灌浆工艺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后经多
次邀请国内权威文物专家和建筑专家进行论证,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部分遗址,在
旧有搅拌桩范围内增加混凝土止水帷幕、设置“堵水、截水、输水、排水”的综合
治水系统,来解决侧壁渗水和地下水渗入遗址的问题:(1)堵水,即在遗址坑壁
进行限制性压力的注浆进行堵水;(2)截水,沿坑壁设置截水沟,对无法避免渗
入的少量水收集在截水沟内;(3)输水,利用截水沟放坡将水排到集水井;(4)
排水,利用自动排水泵将水排出到室外市政排水管网(图 5、 6)。
2.3 坑壁美观
遗址本体是展示的主体,但遗址基坑坑壁围合遗址区域,形成包围遗址本体的界面,
与遗址本体展示融为一体。当前,新建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坑壁外观处理主要考虑维
持原状,淡化后期人工行为,以展示遗址发掘现场的真实性。如熊家冢遗址博物馆
展厅,洛阳天子架六遗址博物馆(图 7)等就是维持遗址坑壁的原貌进行展示。而
部分遗址基坑因地质条件原因,必须采用坑壁的加固和装饰技术处理,但其装饰表
面应当与遗址本体有所明显区别,以弱化对遗址本体展示区域的视觉干扰,如汉阳
陵东阙门遗址展厅,采用方砖砌筑遗址基坑,形成齐整的基坑界面,方砖与遗址土
层颜色相近但视觉差异明显,具有清晰的可识别性(图 8)。考虑到曲流石渠遗址
基坑坑壁在发现之初就已是搅拌桩坑壁,故采用了淡黄色肌理漆装饰面板将室内装
修墙面延伸到遗址本体表面标高,形成视觉完整的人工装修面背景,既突出了遗址,
又使室内空间浑然一体(图 9)。
水会对遗址造成多种病害,这些病害包括:霉菌、真菌及低等植物滋生、基坑围岩
物理力学性质退化、木构件等文物变质腐烂、溶解、干缩胀裂、变形坍塌和可溶盐
沉淀覆盖等等。因此,治理水害是遗址保护的关键,也是后续保护措施得以实施的
前提条件。[1]“遗址的防水问题,一是防雨水;二是防止雨水从地表向遗址内渗
透;三是隔断地下水与毛细水的上升。”[2]
3.1 防雨水
建筑防雨水除应当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永久和临时遮雨措施、排水坡度、排
水管网和防水构造严格控制之外,还要考虑周边场地雨水下渗导致增加地下水容量
涌入遗址基坑的防水问题。屋面应考虑设计充足的排水管网和放坡角度,防止屋面
积水,并严格做好防水构造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尽量采用有组织雨水疏排方式,
直接将水排到室外雨水管网。散水面积要足够大,且应在散水尽端设计排水沟,使
建筑表面汇集的雨水通过散水尽快排走,减少雨水的下渗量。另外,遗址附近场地
的排水设计也要高效,场地内保证排水系统通畅,不产生积水,目的同样是尽量减
少雨水下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南越王宫博物馆屋面采用了虹吸有组织排水方式,
局部增大散水面积,场地设计中重点考虑了室外排水沟的设置位置和高度,有效降
低雨水的下渗量。
3.2 防地下水(毛细水)
(1)针对规模不太大的遗址本体,如果地质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隔绝法,即采取
技术措施使遗址架空而隔断地下水与毛细水的上升。如临淄东周墓殉马坑,在殉马
坑下及四壁制作钢筋混凝土隔水槽架空马骨及表层土,彻底隔绝外界水与表层土的
接触。防水槽采用混凝土连续拱券结构,拱券空间同时作为通风通道,以加强室内
空气的对流循环,改善遗址保护“微环境”(图 10)。
(2)对于规模较大,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遗址本体,需要根据地质勘察详细资料,
了解水文地质情况,既要做好场地设计,防止室外地表水大量下渗涌入遗址基坑,
又要将遗址坑内可能渗入的少量地下水及时排出,建立室内外“堵水、截水、输水、
排水”的整体性综合防水系统。南越王宫博物馆根据不同时段的地下水监测情况,
设计的截水沟深度低于正常遗址土体地下水位,而根据遗址保护的湿度监测要求灵
活调整集水井抽排水高度,不至于让遗址本体过湿或过干,为遗址地下水位调节起
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图 6)。
从遗址展示的角度来看,光线不仅满足遗址观赏的需要,让遗址看起来更为清晰、
立体,也给建筑空间增添了气氛。但是,由于光源中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紫外线
与红外线,它们都是载有不同能量的电磁波,瞬间的强光或长时间的光照会对遗址
文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文物被光破坏的主要因素是光源强度,曝光时间和光源
波长。因此,文物照明需要综合考虑遗址保护与观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照明方式,
注意控制光源照度,缩短曝光时间,滤除紫外线等内容。
4.1 自然采光
自然采光不仅丰富了建筑空间的生命力,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交流,也节约了大量
的能源。可开启的窗扇也为遗址展厅的空气对流、交换提供了条件。然而,光线直
接照射遗址,会产生局部温湿度变化,日积月累,不仅容易使土遗址内部结构产生
变化,而且在遗址表面容易生长苔藓和滋生霉菌,导致遗址开裂、变色、甚至坍塌。
因此,建筑应尽量避免自然光线直射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的遗迹馆,建筑
顶部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屋面,虽然选用的玻璃是节能防紫外线的Low-E玻璃,
但由于强烈的阳光直射,仍然造成了局部土遗址的生物病害,并由于室内温度较高,
土遗址水分蒸发快,不得不时常由专人对遗址进行水喷雾补水(图 11),以维持
遗址本体的湿度。
4.2 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较自然采光而言,相对容易控制。遗址照明灯具应选择采用无紫外线、低
功率、发热量小的光源,并应考虑光源的照射角度和光照距离等细节性技术问题,
达到既保证遗址不受伤害,又不产生展示炫光的目的。广州木构水闸遗址博物馆的
水闸遗址展厅,采用全人工冷光源射灯斜向照射遗址,防止对遗址造成光照危害,
但倾斜的光源仰射角度,给人造成炫光,影响观赏遗址的效果(图 12)。
4.3 复合照明
大型遗址展厅有时采用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一般在建筑外墙上开设
侧窗或在顶棚上增加天窗,且在自然照明不足的前提下增设人工照明,以满足博物
馆参观和采光节能的需要。如秦始皇兵马俑二、三号坑展示主要以人工照明为主,
以自然采光为辅,自然采光满足周边走道的光照要求,利用人工照明的光线聚集性
突出遗址展示,通过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建筑空间中的不同侧重而突出了遗址展
示的中心性。相反,南越王宫博物馆“饮水思源”遗址展厅,则采用了自然采光突
出遗址,人工照明作为补充照明的做法(图 13)。
为保证日常使用的安全度和舒适度,空调与通风系统、消防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
安防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遗址博物馆中。而有些机
电设备技术,除满足必要的功能之外,也要与遗址保护的需要相适应。如为满足遗
址展厅消防要求而又考虑到遗址的安全,消防喷淋选用高压细水喷雾系统,在发生
火情时,既起到喷淋灭火的作用,又不会对遗址本体造成毁灭性伤害(图 14)。
遗址展厅中的机电控制阀箱,也应当设置在遗址本体区域范围之外,避免后期正常
的检修维护行为对遗址产生不必要的扰动。同样,因室内天花上安装大量机电设备
末端,大空间遗址展厅顶棚区域应设置检修马道或可上人吊顶,保证方便检修维护
室内上空建筑结构、构造节点、照明系统、给排水管道、电力管线等设备设施的同
时,不会对遗址本体产生影响。
地下空间建筑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建筑保温隔热等生态节能建筑技术,也被广泛
运用于遗址博物馆建筑中。生态节能技术的合理选择,会让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建
立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的关系。地下空间建筑技术如殷墟遗址博物馆,洛阳古墓博
物馆等;绿色能源建筑技术如西汉阳帝陵外葬坑遗址博物馆,采用地热资源的水源
热泵空调通风系统,起到绿色环保和节能效用;建筑保温隔热技术如墙体保温隔热
材料、节能反射玻璃、构造技术、绿化种植屋面等,在很多遗址博物馆建筑中都有
所采用,如南越王宫博物馆遗址保护主楼屋面设计了南越国时期御苑“曲流石渠”
园林模拟展示,一方面它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示对应建筑覆罩之下的遗址本体形象,
另一方面,绿化屋面更加适应于岭南地区屋面的隔热要求,保证建筑室内温湿度的
相对稳定性,为恒定的室内“微气候”环境创造条件(图 15)。
遗址所处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遗址保护工作的艰难性和挑战性,遗址保
护不单单是停留在理念指导层面的,更需要在遗址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利用新方法、
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实现真实完整保护遗址的目标。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高
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不仅要关注于追求文化品味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创作,更要关
注和重视工程技术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因为优秀的遗址博物馆建筑,
在面对遗址保护的技术处理上,首先是安全、科学、高效的,这种观点应当是毋庸
置疑的,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做法或许对此类问题有所启示。
图片来源
图1、2、5、6、9:南越王宫博物馆;
图3: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新雅典卫城博物馆[J].城市建筑,2009(9):
43.
图4:徐行川.三量堆月亮湾城墙遗址剖面保护及展示[J].建筑创作,2006(6):
48.
图7、11~15:作者拍摄;
图8:陕西数字博物馆;
图10:杨谦.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问题[J].建筑学报,2001(11):57.
【相关文献】
[1]刘佑荣,陈中行,周丽珍.中国南方大型古遗址主要环境地质病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报(增2),2009(9):37.
[2]杨谦.遗址保护中的建筑设计问题[J].建筑学报,2001(11):58.
开放式厨房隔断门-全屋定制十大名牌衣柜

更多推荐
肌理漆做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