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
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机理及户型特点
类别:设计与经营 评论(0) 浏览 (246) 2008-8-1 [原创]
标签: 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机理及户型特点
在香港,人多地少和寸土寸金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因此香港的住宅建设除了往高层
发展以外,居住面积仍以小户型为主。其中,4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叫做A户型,C户型是
70到99.9平方米,B户型介于两者之间。A、B、C户型叫做中小户型,而60平方米以
下的房子占整个房产市场的72%以上。香港的D、E户型是100平方米到159.9平方米,
160平方米以上才叫大户型或者豪宅,大户型、豪宅的生产套数在香港大概占到10%以下。
香港小户型主要集中在其公营房屋里,即公屋,而公屋是香港的大众住宅形式。目前,大
约有300多万人居住在公屋之中,大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香港小户型住宅的形成
与规划设计几乎是围绕着公屋建设展开的。五合国际(5 1 Werkhart International)将
在本文中一一介绍各个阶段公屋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建设情况。
香港的公共屋宇的起源,可追溯至50年前的殖民时期。40年代末50年代初,大量
人口涌入香港,许多人居住在环境相当恶劣的地方,导致传染病蔓延和罪案频繁等社会问
题。1953年石硖尾大火,摧毁了数以千计的家园,因此而修建的临时安置所,就成了香港
最早的公屋。香港的公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过去安置由于天灾导致无家可归的人,到
现在无论设施、间隔以及空间运用、舒适程度可与私人楼宇媲美,其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
一、早期:1954—1972年
在这段时期建造的公屋最多的是迁置事务处。它提供的公屋类型主要是“号型”系列,
到60年代末期共建造了七型。第一型公屋是在1954年石硖尾火灾后为应急而建造的。单
体是一个简单的H型7层不设电梯楼房。每层有许多标准单元外廊连接起来(图1、2)。
每个标准单元其实就是一个12m2的房间。居住面积标准是每个成人2.2 m2,即一个单
元要住下五个成年人或三个成年人和四个儿童。住户的服务设施如厕所和洗濯间是公用的,
集中布置在连接体的中部。厨房没有提供,住户只有在走廊上做饭。稍后设计的型号,层
数增多,而且从第三型开始使用中央走廊来连接每层的单元。同时每个单元有了自用的厨
房和厕所。
从60年代末期,政府对型号屋村逐步给予完善。除了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外,对建筑
单元也进行了改造。比如第一期住宅单元隔墙被打掉,使原来两个单元合并为一,以增加
居住面积并为每户提供独立的服务空间,一边走廊也转变为每户的阳台。原来的公共服务
设施则改建为社区活动空间。
更多推荐
香港,公屋,住宅,小户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