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学段学科
章节
沈阳市辽中区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古对今》
小学语文
第五单元识字6
教师姓名
教材版本
年级
郭晓丹
部编人教版
一年级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 个生字,会写“古、夕”2 个
生字,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想象对韵歌中描绘
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 的书
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 语,
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课文对韵的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背比较容易。认读的生字中
有一部分学生识记有难度,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朝霞”、“夕阳”、“莺歌燕舞”、“鸟
语花香”在理解上有难度。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
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基于本课题
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
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揭示课题,学写“古”字
1.出示一年级上册《对韵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
对今》。
2.教师板书课题。提醒:“古”是今天要写的生字,横要写得 长一些,下面的“口”
应注意上宽下窄)。4.理解题意。 “古”就是古时候,“今”就是现在。“古对今”
意思就是古代和现代相对。
(
从已有知识引入课题,学写“古”字。
)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字卡,生认读,开火车读。
3、摘棒棒糖游戏
读出棒棒糖上的词语,摘取棒棒糖。
课件出示课文原文,把会认词填入课文。
5、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三个小节。
6、出示图片,认读并理解“严寒”、“酷暑”、“晨”、“暮”、“朝霞”、“夕阳”“和风”、
“细雨”、“莺歌燕舞”等词语。
(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韵文的兴趣。发现字形特点,理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解字意。利用白板的漫游功能,摘取棒棒糖,把字词送回课文原处,学
生进一步体会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激发学生兴趣。
)
三、送字回文,诵读韵文
多种形式读韵文,小组自由创新形式读,开火车读,分节读,男女生读。
隐藏部分原文读。
(
在充分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整体,在有节奏地诵读韵文过程
中巩固识字效果,落实了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利用白板的漫游功能,
把词语放到原文中,巩固识字效果。
)
四、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找对子游戏:把课文中相对的词语打乱顺序,连线。
(
通过游戏形式,调动了学生巩固识字的积极性。
)
五、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
2、示范书写“古”、“夕”,讲解书写要点,“古”:横要长,“口”要上大下小。“夕”:
两个撇基本平行,一短一长,注意点的位置在田字格中央。
(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结构上和字形上的异同点, 通过重要笔画的指导,
促进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匀称,突破写字的难点。大小屏互动,上传学
生书写的生字,进行同屏对比,在对比中找到优点和不足之处。
)
六拓展延伸
学习编写对子
课件出示:
山对( )
日对( )
远对( )
蝴蝶对( )
狂风对( )
快乐对( )
(
通过师生对对子活动,既能丰富积累,还能 激发学生学对子、对对子、
用对子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由三
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每一小节的前两行是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
如“古对今”“晨对暮”“桃对李”;后两行是双音节词对双音节词,如“严寒对酷
暑”“和风对细雨”“莺歌对燕舞”三段韵文,分别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和长短句交替
的节奏,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
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
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所以,激发探究的
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在识字写字方面,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识字的方法,有
兴趣的去学枯燥无味的生字,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在学生熟读
成诵的基础上,采用复现方法,拿生字卡片读,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摘棒棒糖,
另一个是把字词宝宝送回家。把词语放在棒棒糖图片上,利用白板的漫游功能,摘
教学反思
更多推荐
学生,生字,识字,课文,兴趣,词语,图片,韵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