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祝天棋)

创设丰富适宜、支持幼儿成长的环境

创设丰富适宜、支持幼儿成长的环境

作者:彭云

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2年第12期

自《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以来,全园各地的幼儿园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保教质量评估,并不断深入学习与讨论。以下是一些地區幼儿园在探索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2022年2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颁发,“儿童为本、科学评估、以评促建”的核心思想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近期,为创建省优质园,我走访了一些园所,亲历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每一次变革,引发了关于“环境创设”的一些思考。

《评估指南》在环境创设方面提到:“旨在促进幼儿园积极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那么,什么是“丰富”“适宜”“童趣”“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呢?

一、丰富≠数量多、空间满,而是适度、适量且美的环境

幼儿教师都是心灵手巧的,提到“丰富的环境”,他们往往会自己动手剪剪画画,贴得满墙都是,还不忘悬挂一些装饰物。可是,色彩纷乱、层层堆叠的物件并不能称为“丰富”,丰富的环境应该是数量充足、摆放有序、分区合理、适度留白的。

例如,《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现场考察工作指南》在户外场地方面提到,“充分利用沙、泥、草地、塑木等铺设软质场地,软质场地不少于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的70%”,通过百分比说明了“数量”的要求。文件细则中又提到,“合理设置运动区、沙水区、种植区、饲养区、艺术区、建构区等,满足幼儿不同领域学习发展的需求”,通过各个区名称的描述说明了“种类”的要求。可见,“丰富”的环境既要有数量要求又要有种类要求。同样,室内环境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材料玩具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区域空间划分合理,便于师幼行动。

走访中,我们会发起这样的问题:同样是丰富的环境,为什么会有“美”与“不美”的感觉?仔细回想,那些看起来美的环境一定不是“满满当当的杂货铺”,而是摆放有序,甚至在墙面或柜面稍稍留有空白,恰如中国画“留白”的技巧,留下“透气”的空间;美的环境也不是红黄蓝绿的色块“夺人眼球”竞相呈现,而是某一区域有统一色调,深浅搭配,不会超过三种颜色。总之,适度适量交替呈现材料、玩具和作品,才是丰富且美的环境。

二、儿童视角≠降低高度,而是呈现儿童表征且有童趣的环境

教师会在介绍幼儿园课程中提到“儿童视角”,但我们在幼儿班级活动室内常常看到:大块的汉字作为主题墙的标语,或是悬挂在高处的区域标志牌,抑或是摆放在高于儿童身高柜上的作品,等等。当我们问教师“你是怎么理解儿童视角的”时,教师会告诉我们:“把墙面的画放低,让儿童看得到。”当然,在儿童视线内展示环境内容是“儿童视角”的体现,但远远不止这些,取下悬挂于高处的装饰物、换上儿童作品,这些都容易做到,而“儿童为本”的理念到行为的转变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儿童视角”还需要教师学会科学观察幼儿,及时回应幼儿的情感和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积极促进幼儿经验生长。具有“儿童视角”的环境,一定是给儿童充分表达表征空间的,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摘自《评估指南》师幼互动第28条)。儿童所处的环境,目光所及应都是儿童思想的闪现,教师装饰痕迹应鲜有所见,这才是呈现儿童表征且有童趣的环境。

三、把空间还给儿童,不仅是说说,更要在环境中体现

交谈中,园长和老师都会说“把空间还给儿童”这样一句话,而我们在园看到:偌大的活动室,一进门两三排高低床赫然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幼儿在超过其身高的床铺中穿梭,游戏区域被退缩到室内各个角落……通过环境,我们就能看出教师重视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评估指南》基本原则指出:“坚持儿童为本……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建议教师立即调整环境,把显眼的高低床合并在一起,摆放在活动室里面靠墙位置,把更多的空间还给幼儿,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在之后的回访中,教师告诉我们尽管每天午睡需要多一点时间整理床铺,可是看到幼儿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宽敞,感到这样的改变是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从科学理念到实践行为的转变就在一瞬间,只有体现在环境中才算是真正的理解。

同样,户外环境也需要“把空间还给儿童”。园长们都很有智慧,在他们的创意构思下,原先一片片种满灌木丛的草地被改造成雨水灌溉的小种植园、玩沙和泥的小土坑、戏水养鱼的小池塘、建构游戏和户外创意的小晒场……清晨,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投影在草丛中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袅袅炊烟从土灶烟囱上升起,飘来了烤山芋、煮花生的清香,孩子们品尝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这种感觉真美。这样的环境呈现科学理念,传递着情感氛围,是儿童需要的成长环境。

四、适宜的环境,就是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

园长和教师在环境创设上煞费心思,但过犹不及,不如“退一步,放开手”,先仔细读懂《评估指南》,再稳步推进。走访中,有一所幼儿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临近创建,但是班级活动室或是走廊还偶尔留着一面“白墙”。我们好奇地询问起原因,园长淡定地说:“在没有想好做什么之前,不如留给孩子去慢慢做起来。”《评估指南》指出,“相信每一

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要“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这些具体明确的表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策略和方法。当我们真正理解文字传递出的科学理念并深入做下去的时候,就能理解什么是“适宜”的环境,怎样才能做到“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

各园创建指导还在进行中,我们每一次走访、回访都能看到幼儿园环境的变革,这种改变表现在“外”,却来于“内”,改变的不只是行为方式,更是教师观念深层次的蜕变和提升。《评估指南》提出“以评促建”,在亲历创建工作之后,从园长、教师到教研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以评促建”带来的成效,相信通过创建能切实“充分发挥评估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估,引导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促进幼儿园安全优质发展”。

创设丰富适宜、支持幼儿成长的环境

更多推荐

幼儿,环境,儿童,教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