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网-现在停牌的股票有哪些

2023年9月24日发(作者:甘风子)
清代画家代表⼈物之——胤禛,《⼗⼆美⼈图》解析雍正的内⼼世界
[清]胤禛《⼗⼆美⼈图》之《烘炉观雪》 绢本设⾊ 184×198cm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这套美⼈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先⽣曾发现⼀条重要的内务府档案资料:雍正⼗年
⼋⽉⼆⼗⼆⽇,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司库常保持出由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绢画
⼗⼆张,说太监沧州传旨: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钦此。本⽇做得三尺三⼨⽊卷杆⼗⼆
根。
根据清代内务府档案的惯例,凡是托裱嫔妃们的画像都是记载“某妃喜容”“某嫔喜容”“某常在喜
容”,最概括的写法也要⽤“主位”,⽽不可以仅仅是⽤“美⼈”来称呼。绢画上雍正皇帝的落款和钤
印如“破尘居⼠”“壶中天”“圆明主⼈”均是他在藩邸时使⽤的别号,但他只在1723年登基前使⽤过
它们,可见这⼗⼆美⼈绢画原本是胤禛做皇⼦时被裱在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上的。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幅与⼗⼆美⼈图中的《消夏赏蝶》在构图和内容上都极其相似的
画作——冷枚的《春闺倦读图》。
《⼗⼆美⼈图》之《消夏赏蝶》
[清]冷枚《春闺倦读图》
两幅画中的⼥⼦都是向⼀侧探着腰肢慵懒地斜倚在桌⼦上,⾝体呈现“S型”的姿态。室内陈设如
字画、书籍、围棋、折扇、蝴蝶、佛⼿、瓶花等营造出清代⼠⼤夫理想的⼥性居住空间。
本⽂将借助图像学的研究⽅法对《雍正⼗⼆美⼈图》画⾯的各个元素的象征意义进⾏分析和解
释,并将⼗⼆美⼈图复归其原境,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同时代的⼥性理想形象的演变,明
清⽂⼈⼠⼤夫最欣赏的美⼈是什么形象,雍正皇帝内⼼渴求的理想⼥性是什么,⽽他的现实和
理想的差距⼜在哪⾥……
01.
明清美⼈标准的改变
《胤禛⼗⼆美⼈图》展⽰的是纯粹的⼥性⽣活空间。描绘⼥性⽣活空间的美⼈图在唐宋时期已
经常见,但稍作对⽐即可发现,唐宋美⼈画中的⼥⼦在簪花、调琴、品茶、弈棋、浴婴、对镜
梳妆、逗弄宠物……但她们并没有看书,室内陈设也没有书籍。⽽《胤禛⼗⼆美⼈图》中出现
书架、书案、书籍、字画的频率⾮常⾼。
《裘装对镜》中美⼈顾影⾃怜,不禁让⼈想起苏汉⾂的⼀幅《妆靓仕⼥图》,同样是对镜的美
⼈,环绕着美⼈的陈设却不相同,《妆靓仕⼥图》中妆案上陈设有妆奁、⾹炉、⽔仙花、⽔纹
屏风,⽽《裘装对镜》中室内有钧窑菱花⼝花盆及⽔仙花、长⽅烧⽔壶、霁蓝釉茶杯、⿊漆描
⾦杯盘、斑⽵仿藤式坐墩、豇⾖红釉盘及佛⼿和墙壁上的书架和书架⾥摆放的卷轴字画。
《⼗⼆美⼈图》之《裘装对镜》
[宋]苏汉⾂《妆靓仕⼥图》 绢本设⾊ 25.2×26.7厘⽶ 美国波⼠顿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理想的⼥性形象随着时间推移有内涵上的变化。
唐代理想的⼥性形象如杨贵妃,史书记载她精通⾳律,能歌善舞,和⽞宗琴瑟相合乃⾄集三千
宠爱于⼀⾝,然⽽,并没有记载她擅长诗词歌赋。有⽂学才能的薛涛、鱼⽞机只是凤⽑麟⾓,
在唐代,上层社会的男性最欣赏的⼥性特质⾥并没有⽂才这⼀选项,他们⼼中的性感美⼈拥有
性感的⾝体,能歌善舞即可,宋元亦是如此。
正如美国学者⾼彦颐在《闺塾师》中所说:“尽管历史上每个朝代都⾃诩拥有若⼲博学的杰出⼥
性,如宋代的李清照,元代的管道昇。但是她们愈有名⽓,愈显⽰了她们的孤单——她们的才
华在当代是绝⽆仅有的。相反,在明末清初江南的每个城市、每⼀代⼈中,都有写作、出版和
相互探讨作品的妇⼥。受教育⼥性⼈数的增多,创造了⼀个过去不曾存在的阅读批评群体”。
明清出现了⼀⼤批才⼥,甚⾄形成了⼀种社会现象。胡⽂楷所著《历代妇⼥著作考》共收录⼥
作家4000余⼈,其中明清⼥作家3910⼈,可见明清才⼥⽂学的兴盛。⼥性阅读群体的增加最根
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励,男性对⼥性的欣赏标准除了⾝体的性感,还有智⼒的性感。谢肇淛
说:“妇⼈以⾊举者也,⽽慧次之。⽂采不章,⼏于⽊偶矣。”李渔在《闲情偶寄》⾥描述了对⼿
持书卷的⼥性的审美体验:“只需案摊书本,⼿捏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便是⼀幅画图。”
这种对于⼥性的审美欣赏也体现在了明清的美⼈图⾥,环绕着美⼈的道具相较于唐宋美⼈图更
为丰富,尤其突出的道具便是书籍。《桐荫品茶》中美⼈坐于宝蓝釉画珐琅开光坐墩上,⼿持
郎窑红釉杯,⽉亮门后陈设有⿊漆描⾦书架,书架⾥摆放整齐的线装书。
《⼗⼆美⼈图》之《桐荫品茶》
《观书沉吟》中美⼈坐于秋葵绿釉开光绣墩上,⼿中持着诗集,⾝后天然⽊⾹⼏上摆放着双⽿
三⾜炉和⿊漆描⾦圆盒;
《⼗⼆美⼈图》之《观书沉吟》
《持表对菊》中美⼈⼿持西洋表,⾝旁摆放着书籍,远景处的⿊漆描⾦⽅桌上陈设有铜镀⾦浑
天仪;
《⼗⼆美⼈图》之《持表对菊》
《博古幽思》中美⼈被黄花梨安楠⽊拐⼦圈扣多宝格环绕着,多宝阁⾥陈设有商周青铜钟、汝
窑⽆纹⽔仙盆、明代鲜红釉僧帽壶、汝窑天青釉三⾜洗、商周兽⾯纹青铜觚、⽩⽟四⾜壶、天
蓝釉盏托、紫檀嵌⽟雕插屏等众多⽂物;
《⼗⼆美⼈图》之《博古幽思》
《观书沉吟》的美⼈神态
《春闺倦读图》中的美⼈神态
不同的是,《春闺倦读图》中的⼥⼦⾝体扭动幅度很⼤,⼀条腿蜷曲搁在坐墩上,显出⼀副极
具挑逗的样态,这样的动作不应该是⼤家闺秀应该出现的,相⽐之下,⼗⼆美⼈图中的⼥⼦们
都要端庄得多,胤禛也不会允许在深柳读书堂⾥摆放明显充满情⾊诱惑的围屏画,所以乍看⼗
⼆美⼈图,会认为画⾥的美⼈都是端庄的贵族⼥⼦沉浸于⾃⼰的世界⾥进⾏着⾃⼰的活动,这
符合胤禛作为⼀个皇⼦的⾝份。
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图中的细节,将会注意到她们并⾮那么不可侵犯,相反,她们其实和《春闺
倦读图》中的⼥⼦并⽆不同,都在传递着情⾊的信息,她们是苏友⽩⼝中那明清最理想的美
⼈,是⽂⼈⼠⼤夫内⼼深处认为最性感的对象,她们纷纷在“为伊憔悴”着,只不过信息隐藏得极
为隐秘。
⾐带
《观书沉吟》中的美⼈右⼿轻抚着⾐裙上的罗带。
罗带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符号,⽩安妮(Anne Birrell)指出“⼥⼦那‘盈盈⼀握’的纤纤
⼩腰⽆法被看见,却可以通过对锦绣罗带的描绘⽽暗⽰出来……罗带被解开的瞬间,⼥⼦的⾐
衫就被敞开”。如秦观《满庭芳》中“销魂,当此际,⾹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
存”描绘的正是分别前宽⾐解带的激情时刻。
古代男⼥将各⾃的罗带在⼀起打结,表⽰永结相好⽮志不渝。如林逋《相思令·吴⼭青》“君泪
盈,妾泪盈,罗带同⼼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李煜《临江仙》“炉⾹闲袅凤凰⼉,空持罗带,回
⾸恨依依”,均是在描绘⼥⼦空持罗带思念情郎的场景。
《观书沉吟》局部
《观书沉吟》中的⼥⼦也是如此,她轻抚着曾结⼼相思的罗带思念着情⼈,⽽她⼿中的书卷上
显⽰的是唐朝的⼀⾸七⾔古诗,唐代名妓杜秋娘写给情郎的《⾦缕⾐》:“劝君莫惜⾦缕⾐,劝
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空折枝。”这分明是画中美⼈倾诉相思之情,劝画外
的情郎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巫鸿先⽣指出,那画外的情郎便是未来的雍正皇帝本⼈了,尽管
他没有出场,但他的书法和题款代表了他的存在。
芭蕉
《观书沉吟》局部
《观书沉吟》中的美⼈⾝后墙壁上挂着⼀⽚蕉叶,其上有落款⽶元章的⼀⾸诗:
樱桃⼝⼩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
⼀种⼼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凝思。
杨新先⽣考证⽶芾并未写过这类诗句,经查胤禛《⽂集》,卷⼆⼗六有《美⼈展书图》⼆⾸:
丹唇皓齿瘦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
毕竟痴情消不去,缃编欲展⼜凝思。
芳⼼。
李清照在《添字丑奴⼉》中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舒卷有余
情”;郑板桥《咏芭蕉》⾥写道“芭蕉叶叶为多情,⼀叶才舒⼀叶⽣”;纳兰性德《临江仙》中的
芭蕉意象也极为凄婉“点滴芭蕉⼼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古典诗词中的芭蕉意象常常与闺中思妇联系在⼀起,《观书沉吟》中题诗的蕉叶也和思春的美
⼈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扇⼦
《消夏赏蝶》中的折扇
《桐荫品茶》中的团扇
《消夏赏蝶》⼀画中,美⼈倚靠的⽅桌上摆放着⼀把折扇。《桐荫品茶》中美⼈⼿⾥拿着⼀把
团扇。从班婕妤的《团扇歌》开始,“常恐秋节⾄,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扇
⼦便是闺怨的象征,⼥⼦忧⼼⾃⼰的荣宠只在⼀瞬间,情郎的爱意转瞬即逝,⾃⼰将会⾯对扇
⼦⼀样“秋风⼊庭树,从此不相见”这般被弃之不顾的命运。
⼿腕
《博古幽思》中美⼈右⼿臂从椅背后垂下来,椅背勾住了宽松的⾐袖,使得⼀截⽩嫩的⼿腕露
了出来,戴着⾦镯⼦的⽟臂肤若凝脂。
《博古幽思》中的美⼈⼿腕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最性感的⾝体莫过于半掩半遮,以局部的裸露让⼈产⽣整体的裸露的联
想。曹植在《洛神赋》⾥曾⽤“攘皓腕於神浒兮,采湍濑之⽞芝”来形容洛⽔⼥神姿态的曼妙;韦
庄《菩萨蛮》中⽤“垆边⼈似⽉,皓腕凝霜雪”来描绘美⼈。
⼥⼦的⼿腕⽆疑是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性极为性感的部位,平时都是⽤⾐袖遮蔽严实不能⽰⼈
的,⽽万⼀露出⼿腕被窥见,对于窥视者来说⽆疑是极端诱惑的体验。
⽐如《红楼梦》⾥贾宝⽟看见薛宝钗的⼿腕,作者有精彩的描绘:“宝⽟在旁看着雪⽩⼀段酥
臂,不觉动了羡慕之⼼,暗暗想道:‘这个膀⼦要长在林妹妹⾝上,或者还得摸⼀摸,偏⽣长在
他⾝上。’”《博古幽思》中也巧妙的⽤美⼈不经意间露出的⼿腕传递了幽微的情⾊的信息。
佛⼿
《春闺倦读图》的⽅桌上摆放着⼀盆佛⼿,佛⼿在《裘装对镜》中也出现在美⼈⾝后的豇⾖红
釉盘内。
《春闺倦读图》中的佛⼿
《裘装对镜》中的佛⼿
⾼居翰注意到《春闺倦读图》⾥陈设佛⼿有微妙的情⾊含义,墙上的箫象征的男性⽣殖器,⽽
佛⼿的形状则令⼈联想起⼥性⽣殖器,春宫画⾥也常出现佛⼿的形象,寓意着男⼥之间的上下
《⼗⼆美⼈图》之《⽴持如意》
牡丹因为艳冠群芳⽽时常⽤来形容美⼈,李⽩曾在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写道“名花倾国
两相欢”;⽽王维的《红牡丹》⼀诗中“花⼼愁欲断,春⾊岂知⼼”则在哀叹美丽的容颜⽆⼈赏
识、最好的时刻最爱的⼈却不在⾝边的⼼酸。牡丹在明清的戏曲⼩说⽂学中也经常以爱情之花
的形象出现。《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在牡丹亭畔芍药阑边成云⾬之欢便是在牡丹花神的
庇护下进⾏的;《⾦瓶梅》⾥⽤“酥胸荡漾,涓涓露滴牡丹⼼”来形容潘⾦莲和西门庆的第⼀次偷
欢。美⼈在牡丹花前⼿持如意,全画既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同时⼜委婉地透露着美⼈的春
情。
并蒂莲
《烛下缝⾐》中,前景处的⽔缸⾥绽放了⼀枝并蒂莲。
《⼗⼆美⼈图》之《烛下缝⾐》
在古代,并蒂莲因花开并蒂被誉为爱情的象征,谕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并象征男⼥爱情缠
绵。纳兰性德在《⼀丛花》⾥⽤“⼀种情深,⼗分⼼苦,脉脉背斜阳”的并蒂莲来暗⽰相思之情;
《源⽒物语》⾥源⽒公⼦曾和⼼爱的紫姬相约来世化⽣在同⼀朵莲花上。这幅围屏上的美⼈,
⼼⾥也寄望着和情郎永⽣缠绵的美好念想。
03.
雍正皇帝的求不得之苦
胤禛理想中的美⼈便是这⼗⼆美⼈围屏中的形象,她们美丽⾼贵,从⼩接受了最优秀的教育,
拥有最精致的品位,不仅在视觉上给男性最极致的享受,⽽且可以和他们进⾏精神层⾯的深刻
对话,并且她们苦守空闺为伊憔悴痴情等待着男主⼈的临幸。但是,现实中和胤禛结合的是什
么样的⼥⼦呢?
现实是,虽然明清才⼥⽂学很昌盛,但见记载基本上只是江南才⼥这⼀很⼩范围的群体,据曼
素恩在《缀珍录》⾥的统计,江南是诞⽣⼥性⽂学的核⼼地区,只有在那⾥,精英阶层的⼥性
普遍接受教育,⽽中国⼤部分⼥⼦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甚⾄宫廷贵族的⼥⼦也⽆法达到这样的
⽂化⽔平。有明⼀代,明成祖仁孝皇后⽂化⽔平较⾼,天资聪颖,幼年便酷爱读书,⼈称“⼥诸
⽣”,其后各代为了避免外戚专权⼤都挑选⽂化⽔平不⾼的皇后。从明代开始,皇后没有⼀个能
留下⾃⼰的名字,名字不能被载于史书,即可说明她们不被重视,不能被发声,也掌握不了话
龙体为由,拒绝参加她的葬礼。⽽在这七百多年前,同样拥有皇帝⾝份的南唐后主李煜,当⼤
周后过世时,他将⾃⼰的落款题为“鳏夫煜”,情深⾄此,令⼈潸然。⼤周后通晓史书,精谙⾳
律,采戏弈棋,莫不妙绝,尤⼯琵琶,可谓与李煜情投意合,他对⼤周后产⽣爱情合情合理。
清代皇帝从⼩接受最完备的教育,⼤都勤政刻苦,有不错的⽂化素养,尤其雍正皇帝,他的书
法和诗歌在康雍乾三代帝王中⾸屈⼀指。然⽽,满洲贵族⼥⼦整体⽂化⽔平不⾼,没有和⼠⼤
夫相匹配的⼈格魅⼒,也⽆法点燃雍正皇帝的爱情,他的后宫⾥⽆法找到⼀个可以和他平等交
流的妃⼦。
远鸿-南都物业股票股吧

更多推荐
多宝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