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烘干-宝丰能源股票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2023年10月2日发(作者:翟询)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

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

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

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

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

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

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

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

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

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

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

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

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

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

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

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8种。4

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

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

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

中鲱形目135种,鲑形目61732种,鳗鲡目112种,

鲤形目6170740种,鲇形目1027110种,鳉形目234

种,颌针鱼目114种,鳕形目111种,刺形目122种,

鲻形目137种,合鳃鱼目111种,鲈形目1251110种,

鲉形目148种,鲽形目335种,鲀形目126种,总数

1549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

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

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

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

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

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

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

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我国大部

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

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

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

位。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鱼类品种,格局特

色,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鱼类的分布情形是:

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

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

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

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主要养殖

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

江河流域,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天然水产鱼类众多

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

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

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

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

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

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

还饲养红鳟鱼。

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上

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

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

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47个。体背及体侧青黑

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华鲮

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常出

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

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

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2龄即可性成熟。亲鱼于4-

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

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

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

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tungting,俗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

系;桂华鲮(Sinilabeodecoru,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

北江。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

价值均与华鲮相似。但

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

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其鲜鱼肉入

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2、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Onychotomamacrolepi)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

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

Largecalehoveljawfi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

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

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

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

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

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

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

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

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

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

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

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

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

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

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

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

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3、四川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Onychotomaangutitoma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

白甲鱼属。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

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

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

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

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

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

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

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

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藻类

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亲鱼待性成熟后,

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

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

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湟鱼体粗壮肥满,肉味鲜嫩丰腴,营养丰富,含脂量高达12%,蛋

白质16.14%,深受群众欢迎。当地百姓吃湟鱼的烹饪方法却颇为特别,

他们把鱼剖洗净入锅加水、调料、食醋,用文火炖56小时,出锅取名

为“酸鱼”。在繁殖季节,其卵巢及精巢有毒,动物食之呈腹绞痛样症状,

继之瘫痪,呼吸困难而死亡;人食其生殖腺后4-5小时开始腹泻,其后发

生呕吐。它的腹膜也具毒性,鲜鱼之腹膜若未除去或洗净,食后也要中毒,

轻者自感头晕,精神不振,轻度腹泻,重者一天腹泻达十余次。若进食鱼

卵及腹膜过量,中毒严重时会造成死亡。鲜食及加工干制品时应弃去内脏

及腹膜,以免中毒。

14、四川雅鱼――重口裂腹鱼

15、四川雅鱼――齐口裂腹鱼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chizothora.)prenanti)属鲤形目,

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俗称:雅鱼,齐口,细甲鱼,

齐口细鳞鱼。英文名:Prenant’chizothoracin

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

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

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

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

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体的中轴。背鳍硬刺在体长14

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

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

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

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齐口裂腹鱼为底

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

殖洄游现象。雌性需4龄达性成熟,雄性一般在3龄达性成熟,产卵季节

3-4月。此时繁殖群体由岷江、大渡河上溯至其支流产卵,卵多产于急

分布于岷江、大渡河等水系,为长江上游的一种重要食用鱼。个体大,一

般为0.5-1.0公斤,最大可达4.0-5.0公斤。天然产量也大,在岷江沿岸

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有时竟达市场供应总

量的70%以上。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尤以

“雅安砂锅鱼头”更是闻名四方。民间传说,光绪年间,雅安举子李景福

给慈禧太后进贡了一尾“雅鱼”,慈禧食后,顿觉龙凤之肉难以媲美,随

赏畅李景福为知府。齐口裂腹鱼在江中天然鱼苗的数量很多,利用天然鱼

苗,养成适宜规格的鱼苗,可作为上游地区中小型水体的放养对象,以发

展当地的养鱼业。请注意,其鱼卵有毒,但充分煮熟后仍可食用。

16、退鳅――铜鱼

铜鱼(Coreiu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

尖头、水密子、尖头棒、尖头水密子、退鳅、假肥沱、麻花鱼、桔棒、竹

鱼、黄道士、铜钱扣、金鳅。英文名:Bragudgeon,Bronzegudgeon体细

长,前端圆棒状,后端稍侧扁。头小,锥形;眼细小;口下位,狭小呈马

蹄形;头长为口宽的7-9倍。下咽齿末端稍呈钩状;须1对,末端超过眼

后缘。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体呈黄铜色,各鳍浅黄色。

铜鱼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的下层,习惯于集群游弋,通常一个群体由

几十到几百个体组成。冬季至深水河槽或深潭的岩石间隙越冬。性成熟年

龄为2-3龄,生殖期为4-6月,多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繁殖,受精卵随江水

漂流发育,怀卵量为2-20万粒。铜鱼的摄食强度很大,肠管常充满食物。

其食物组成主要为淡水壳菜、蚬、螺蛳及软体动物等,其次是高等植物碎

片和某些硅藻,属于杂食性鱼类。其鱼苗和幼鱼吞食其它鱼的鱼苗,性极

铜鱼多见于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静水湖泊中较

为少见。长江中另一种圆口铜鱼(Coreiuguichenoti)俗称:肥沱,方头

水密子,英文名:Largemouthbronzegudgeon其形态区别在于口宽阔,呈

弧形;须长可达胸鳍基部。胸鳍后伸远超过腹鳍基部。这种鱼生活习性与

铜鱼相似,但分布主要在于长江上游,而中游较少。

黄河产的北方铜鱼(Coreiueptentrionali)俗称:鸽子鱼,尖嘴水

密子,英文名:Northernbronzegudgeon与普通铜鱼的区别为口较宽,头

长为口宽的6倍以下;下咽齿末端斜切。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普通铜鱼相似,

但分布仅限于黄河。

铜鱼生长迅速,在长江、黄河的天然产量很高,一般个体重0.5-1

斤,最大者达3.5-4公斤。在长江上游、汉水中游及黄河流域的清远一带

产量极其丰富,为一重要经济鱼类。铜鱼肉质细嫩,味腴美,体内富含脂

肪,骨刺较少,因而列为上等鱼品。特别在黄河流域,鸽子鱼久负盛名,

当地视为一种珍贵特产鱼品。铜鱼每年产卵成群进入支流觅食肥育,8-9

月逐渐回到干流或在支流寻找越冬场所,此时铜鱼最为肥壮,渔民常称为

“退鳅”。

17、南方溪洞鱼类――泉水鱼

泉水鱼(Peudogyrincheiluprocheilu)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

泉水鱼属。俗称:泉水鱼、油鱼。

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吻圆

钝;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

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片绝大部分都有黑色边缘,

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故此联成一大形黑斑。

泉水鱼栖息于我国南方江河流速较大的水域的中下层,平时喜欢生活

于山溪和具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常以口在江底岩石上刮

食附着的动植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很少进入地层为污泥的静水水体中,生

殖季节游向上游产卵。一般长至重1-1.5公斤始达性成熟。产卵时间约在

3-4月,卵产于石缝或石洞中。泉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珠江水

系的西江中上游。泉水鱼为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食用鱼类。生长速度

较慢,常见者约0.5-1公斤,最大个体约3.5-4公斤左右。产量不大,惟

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且富

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鲜肉供药用,有补益元气、止血的功效,主

治泄痢、吐血、崩漏等症。

18、只上水,不落水的唇鲮

唇鲮(Semilabeonotabi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

俗称: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

体长筒形,稍侧扁,腹部平,尾柄侧扁。头略钝而稍窄,头顶稍凸;

吻圆钝;口大,下位,横裂。吻皮与上唇连合,覆盖上颌,后缘平直,边

唇鲮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性喜水质清亮而流急的水域,常顶流而上,

渔民谓之“只上水,不落水”,故有“没落鱼”之称。常居山溪有流水的

岩洞中,亦呼之为“岩鱼”。此鱼常见的多在6市斤以下,故又名“没六

鱼”。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唇鲮随地下水进入与泉水相通岩洞中越冬,

刮食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2-5月为繁殖期,在有流水的岩洞中产卵,卵

附着于河底砾石上。唇鲮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北江、西江,云南元江也产此

鱼。

水下吸尘器-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消息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更多推荐

淡水观赏鱼的种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