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

第39卷增刊1

地 质 勘 探

· 71 ·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特征及

演化序列差异性成因

史洪亮 熊 亮 董晓霞 葛忠伟

 

王 同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海相页岩岩相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对页岩气

平面有利区选择、纵向甜层评价及优选的关系,基于岩心、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ECS元素测井、主量/微量元素等资料,利用

页岩岩矿三端元法和三级命名方法,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进行划分,并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岩相演化序列及其差异

性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发育硅质页岩、钙质—黏土质—硅质页岩、黏土质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岩、

钙质黏土质页岩、含钙黏土页岩和黏土页岩共7种岩相;②具有3种页岩岩相演化序列,其中威远地区为富硅富钙页岩—黏土页岩

型,永川地区为硅质页岩—黏土页岩型,林滩场地区则为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型;③该区页岩岩相演化序列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古

地貌、沉积环境、陆源碎屑物质供给。结论认为,盆内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岩相序列的厚度、有机质丰度、可压裂性均优于

盆缘,硅质页岩、钙质—黏土质—硅质页岩发育的2~3

1

小层为纵向甜点层,该研究成果对于该区页岩气勘探选区、有利目标评价

及压裂设计方案的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海相页岩 岩相 演化序列 差异性成因

DOI: 10.3787/.1000-0976.2019.S1.012

0 引言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地区)上奥陶统

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中国非常规

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

研究程度较高

[1-2]

。优质相带是页岩气藏形成的物

质基础,开展页岩岩相的分析可为页岩有利勘探目

标的预测提供依据

[3]

。页岩即是发育页理的泥岩(小

于0

.

0625

mm

),主要由硅质矿物、碳酸盐矿物和

黏土矿物组成,矿物成分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不同页

岩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已有大量学者开展了细粒

岩沉积方面的研究,2016年赵建华等

[4]

根据矿物

成分及粒度分级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7

种岩相: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灰

质页岩、含介壳灰岩泥质

/

泥灰岩、粉砂岩—细砂

岩和斑脱岩。2016年冉波等

[5]

根据石英百分含量、

纹层发育特征建立了9种不同类型的页岩岩相:贫

硅不平行纹层页岩、中硅不平行纹层页岩、富硅不

平行纹层页岩、贫硅平行纹层页岩、中硅平行纹层

页岩、富硅平行纹层页岩、贫硅不明显纹层页岩、

中硅不明显纹层页岩、富硅不明显纹层页岩。2018

年王超等

[6]

根据矿物含量识别出了焦石坝地区五

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发育硅质类页岩、混合类页岩

和黏土类页岩3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8种亚类页

岩岩相。目前页岩分类命名具有粒度和矿物成分2

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分类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页岩

岩相命名方案,且研究多集中在川南地区的某一工

区,对于不同工区岩相演化序列的差异性及其成因

分析较少。为此,选取盆内威远及永川地区、盆缘

林滩场地区开展岩相类型划分,结合纹层特征、地

球化学特征、笔石特征、测井特征总结各类页岩的

岩相特征,并从古地貌、沉积环境、陆源碎屑物质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深层页岩气综合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编号:P18058-1)。

作者简介:史洪亮,1976年生,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688号。

E-mail:**************

通信作者:王同,1987年生,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研究工作。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688号。

E-mail:******************

· 7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9年

6

供给等方面开展岩相演化序列差异性分析,圈定有

利岩相发育区。

2 页岩岩相类型及特征

由于五峰组—龙马溪组按粒度分类主要为粉砂

质页岩、含粉砂页岩及黏土页岩偶夹灰质结核与灰质

薄层,粒度分类对于页岩沉积环境及可压裂性的指

导作用并不突出,因此笔者采用硅质—碳酸盐矿物—

黏土矿物三端元作为矿物成分命名原则开展页岩岩

相的划分。三端元含量均小于50

%

时,以含量较多

的二者进行命名。如碳酸盐矿物含量40

%

,黏土矿

物含量45

%

,硅质矿物含量15

%

,则命名为硅质黏

土质泥岩。

2.1

 

硅质页岩

硅质页岩中的硅质来源主要是生物成因硅,

Si/

Al

比值大于伊利石基线时反映硅质以过剩硅为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到大量的硅质放射虫

及自形微晶石英发育,过剩硅的主要来源为生物成

因硅。

硅质页岩发育在永川地区、林滩场地区1

1

~3

1

小层,威远地区仅见于2~3

1

小层。石英与长石

含量之和介于50

%

~70

%

,黏土矿物含量介于

19

%

~34

%

,碳酸盐矿物含量介于5

.

5

%

~18

.

9

%

。呈

现出“高硅质低黏土”的特征。沉积速率极低,反映

1 地质背景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川南地区位于川中古隆起、

黔中古隆起、康滇古陆形成的“三隆夹一拗”的半闭

塞海湾沉积格局

[7-8]

。受广西运动间歇性推覆作用的

影响,主要由雪峰山古隆起提供物源

[9]

。川南地区五

峰组—龙下段形成2个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川西南地

区和鄂西—渝东地区

[10]

。威远地区局部发育水下低

隆,对于优质页岩沉积厚度及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影

[11]

。五峰组分为上、下2段,下段(

O

3

w

1

),沉积

期由于凯迪期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沉积黑色笔

石页岩;上段即观音桥段(

O

3

w

2

),受赫南特早期冰

川作用影响海平面下降

[12-13]

,沉积相对浅水的介壳灰

岩,发育赫南特贝。龙马溪组可分为上、下2段,下

段(

S

1

l

1

)为早志留世海平面迅速上升后沉积的黑色

笔石页岩,顶部粉砂质条带渐多;上段(

S

1

l

2

)为灰色、

灰绿色页岩,粉砂质条带较多,笔石少见。根据电

性特征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划分为①~⑨号层,

并将①~④号层进一步划分8个小层:1

1

、1

2

、1

3

、2、

3

1

、3

2

、3

3

、4(图1)。

1

 

区域构造背景及井点位置图

第39卷增刊1

地 质 勘 探

· 73 ·

物源供给少的饥饿沉积,粉砂颗粒以陆源石英及半自

形—自形白云石为主,含少量方解石、长石。扫描电

镜显示石英以纳米—微米级为主。富含叉笔石、双角

笔石、硅质反射虫、尖笔石(图2

-a

b

)。1小层主

要发育粗纹层与细纹层、无纹层页岩的薄互层。2~3

1

小层多以细纹层及无纹层为主,细纹层以黄铁矿纹层

为主,少量粗纹层以碳酸盐矿物纹层为主。

Th/U

均值为2

.

3,反映整体沉积环境稳定,水动力弱。

GR

值介于57

.

92~114

.

84

API

,平均值为93

.

31

API

,呈

DEN

值介于2

.

31~2

.

47

g/cm

3

,平均值为2

.

38;

平直形;

Si/Al

值介于5

.

18~19

.

94,平均值为11

.

99;

Ti/Al

Ca/(Ca

+介于0

.

003

5~0

.

109

0,平均值为0

.

0960;

Fe)

值介于0

.

46~0

.

79,平均值为0

.

68。②、③号

GR

值介于123

.

11~268

.

01

API

,平均值为179

.

77

API

,呈高值尖峰特征;

DEN

值介于2

.

47~2

.

70

g/

Si/Al

值介于3

.

12~10

.

63,

cm

3

,平均值为2

.

57

g/cm

3

平均值为6

.

1。

Ti/Al

值介于0

.

02~0

.

14,平均值为

0

.

57。

Ca/(Ca

Fe)

值介于0

.

24~0

.

94,平均值为0

.

6;

TOC

介于1

.

21

%

~5

.

35

%

,平均值为3

.

77

%

。硅质

页岩呈现出高

TOC

、高含气量、高孔隙度、高脆性、

低密度、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特征,为优质岩相。

2.2

 

钙质

黏土质

硅质混合页岩

钙质—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仅发育在威远

地区1

2

小层及2小层。石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

23

%

~45

%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15

%

~45

%

),碳

酸盐矿物含量介于17

%

~51

%

,呈现出高脆性矿物

低黏土的特征。沉积速率极低,反映物源供给少,粉

砂颗粒以半自形—自形白云石为主,含少量方解石、

长石。石英以纳米—微米级为主(图2

-c

)。富含共

轭双笔石、硅质反射虫、尖笔石、直笔石。多以细纹

2

 

页岩岩相微观图

· 74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9年

6

层及无纹层为主,粗纹层成分为碳酸盐矿物(图2

-d

)。

Th/U

平均值为1

.

2,反映整体沉积环境稳定,水动

力弱,但有利于碳酸盐矿物形成。威远地区1

2

小层、

2小层

GR

值介于73

.

71~322

.

98

API

,平均值为

185

.

21

API

,呈高值尖峰特征。

DEN

值介于2

.

42~2

.

67

g/cm

3

,平均值为2

.

49

g/cm

3

Si/Al

值介于3

.

5~10

.

15,

平均值为5

.

39。

Ti/Al

值介于0

.

043~0

.

130,平均

值为0

.

065。

Ca/(Ca

Fe)

值介于0

.

730~0

.

865,平

均值为0

.

8。

TOC

值介于2

.

10

%

~4

.

57

%

,平均值为

3

.

48

%

。威远地区混合页岩呈现出高

TOC

、高含气量、

高孔隙度、高脆性、相对较低密度、相对低水平应

力差异系数特征,为优质岩相。

2.3

 

黏土质硅质页岩

黏土质硅质页岩发育在永川地区3

2

小层、林滩场

地区3

2

~4小层。永川地区石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

45

.

2

%

~59

.

5

%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36

.

3

%

~40

.

1

%

),

碳酸盐矿物含量介于11

.

1

%

~17

.

1

%

。林滩场地区石

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35

.

5

%

~53

.

3

%

,黏土矿物

含量较低(28

.

7

%

~44

.

4

%

),碳酸盐矿物含量介于

9

.

6

%

~22

.

5

%

,呈现出高硅质低黏土的特征。沉积

速率极低,反映物源供给相对少,粉砂颗粒以陆源石

英为主,含少量半自形—自形白云石。扫描电镜显示

黏土粒级矿物为纳米—微米级微晶石英和黏土矿物,

富含直笔石和耙笔石,主要发育细纹层夹粗纹层页

岩(图2

-e

)。

永川地区

Th/U

平均值为2

.

65,反映整体沉积

环境较稳定,水动力弱。

GR

值介于118

.

5~180

.

79

API

,平均值为154

.

5

API

,呈漏斗形;

DEN

值介

于2

.

57~2

.

65

g/cm

3

,平均值为2

.

61

g/cm

3

Si/Al

值介于2

.

65~4

.

62,平均值为3

.

48;

Ti/Al

值介于

0

.

03~

0

.

09,平均值为0

.

053;

Ca/(Ca

Fe)

值介于

0

.

34~0

.

67,平均值为0

.

54;

TOC

介于1

.

71

%

~3

.

45

%

平均值为2

.

57

%

林滩场地区

Th/U

平均值为4

.

35,反映整体沉积

环境较稳定,水动力弱;

GR

值介于128

.

1~185

.

8

API

,平均值为142

.

9

API

,呈漏斗形;

DEN

值介于

2

.

57~2

.

69

g/cm

3

,平均值为2

.

58

g/cm

3

Si/Al

值介于

2

.

16~4

.

25,平均值为3

.

1;

Ti/Al

值介于0

.

080~0

.

033,

平均值为0

.

051;

Ca/(Ca

Fe)

值介于0

.

36~0

.

67,

平均值为0

.

5;

TOC

介于0

.

77

%

~2

.

47

%

,平均值为

1

.

49

%

。黏土质硅质页岩呈现出较高

TOC

、较高含气

量、高孔隙度、较高脆性、较低密度、低水平应力

差异系数特征,为较好岩相。

2.4

 

硅质黏土质页岩

黏土质硅质页岩发育在永川地区3

3

~⑥层、威

远地区3

2

小层、林滩场地区⑧~⑨号层。石英与长

石含量之和介于32

.

0

%

~50

.

5

%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

(

35

%

~49

%)

,碳酸盐矿物含量介于5

.

6

%

~23

.

0

%

呈现出较低硅质较高黏土的特征。沉积速率呈现增

高的趋势,反映物源供增加,粉砂颗粒以半自形—

自形白云石为主,含少量陆源石英碎屑。扫描电镜显

示黏土粒级矿物为纳米—微米级微晶石英和黏土矿

物。含半耙笔石、耙笔石、帚形笔石。主要发育粗纹

层(图2

-f

)。

Th/U

平均值为2

.

2,反映整体沉积环境

较稳定,水动力弱。永川地区3

3

~6小层

GR

值介

于106

.

65~131

.

12

API

,平均值为154

.

51

API

,呈钟

形;

DEN

值介于2

.

59~2

.

67

g/cm

3

,平均值为2

.

63

g/

cm

3

Si/Al

值介于2

.

34~4

.

71,平均值为3

.

11;

Ti/

Al

值介于0

.

03~0

.

08,平均值为0

.

054;

Ca/(Ca

Fe)

值介于0

.

26~0

.

59,平均值为0

.

43;

TOC

介于

1

.

35

%

~3

.

14

%

,平均值为2

.

24

%

。威远地区3

2

小层

GR

值介于126

.

26~171

.

49

API

,平均值为141

.

9

API

呈尖峰形特征;

DEN

值介于2

.

47~2

.

53

g/cm

3

,平均

值为2

.

51

g/cm

3

Si/Al

值介于3

.

34~4

.

58,平均值为

4

.

12;

Ti/Al

值介于0

.

03~0

.

07,平均值为0

.

058;

Ca/(Ca

Fe)

值介于0

.

41~0

.

69,平均值为0

.

53;

TOC

介于

1

.

70

%

~3

.

58

%

,平均值为2

.

40

%

。林滩场地区

GR

介于128

.

1~185

.

8

API

,平均值为142

.

95

API

,呈平直形;

DEN

值介于2

.

57~2

.

69

g/cm

3

,平均值为2

.

66

g/cm

3

Si/Al

值介于2

.

16~4

.

25,平均值为3

.

1。

Ti/Al

值介

于0

.

03~0

.

08,平均值为0

.

051;

Ca/(Ca

Fe)

值介于

0

.

36~0

.

68,平均值为0

.

5;

TOC

介于0

.

77

%

~2

.

47

%

平均值为1

.

49

%

。硅质黏土质页岩呈现出较高

TOC

低含气量、较高孔隙度、较低脆性、高密度、较高

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特征,为较好岩相。

2.5

 

钙质黏土质页岩

钙质黏土质页岩主要发育在威远地区3

3

~4小

层。石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21

%

~41

%

,黏土

矿物含量较低

(

32

%

~57

%)

,碳酸盐矿物含量介于

10

%

~35

%

。呈现出高钙较高黏土的特征。沉积速

率较低,反映物源供给增加,粉砂颗粒以半自形—

自形白云石为主。笔石少见,含少量螺旋笔石,主

要发育粗纹层页岩(图2

-g

)。威远地区

GR

值介于

102

.

13~179

.

69

API

,平均值为125

.

54

API

,呈漏斗—

钟形;

DEN

值介于2

.

39~2

.

55

g/cm

3

,平均值为2

.

5

g/cm

3

Si/Al

值介于2

.

64~6

.

27,平均值为3

.

63;

第39卷增刊1

地 质 勘 探

· 75 ·

Ti/Al

值介于0

.

03~0

.

12,平均值为0

.

06;

Ca/(Ca

Fe)

值介于0

.

52~0

.

85,平均值为0

.

73;

TOC

介于

1

.

65

%

~4

.

24

%

,平均值为2

.

60

%

。钙质黏土质页岩

呈现出较高

TOC

、较高含气量、较高孔隙度、较高

脆性、较低密度、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特征,为较

好岩相。

2.6

 

含钙黏土页岩

含钙黏土页岩发育在威远地区⑤~⑥号层及永

川地区7

2

小层。石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25

.

2

%

44

.

0

%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43

.

0

%

~61

.

9

%

),碳

酸盐矿物含量介于4

.

9

%

~20

.

7

%

,呈现出高钙较高

黏土的特征。沉积速率高,反映物源供给激增,粉

砂颗粒以陆源石英碎屑为主,含少量半自形—自

形白云石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笔石少见,为螺

旋笔石,主要发育灰色粗纹层页岩(图2

-h

)。

Th/

U

平均值为2

.

88,反映整体沉积环境已由还原环

境转化为氧化环境,水动力相对增强。

GR

值介于

83

.

4~126

.

25

API

,平均值为117

.

07

API

,呈平直

形;

DEN

值介于2

.

49~2

.

62

g/cm

3

,平均值为2

.

56

g/

cm

3

Si/Al

值介于2

.

14~3

.

81,平均值为2

.

95;

Ti/

Al

值介于0

.

02~0

.

06,平均值为0

.

04;

Ca/(Ca

Fe)

值介于0

.

175~0

.

69,平均值为0

.

43;

TOC

介于

1

.

06

%

~1

.

83

%

,平均值为1

.

41

%

。含钙黏土页岩呈

现出低

TOC

、低含气量、较高孔隙度、低脆性、高密度、

较高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特征,为较差岩相。

2.7

 

黏土页岩

黏土页岩发育在永川地区⑧~⑨号层,威远地

区⑦~⑨号层。石英与长石含量之和介于32

%

48

.

1

%

,黏土矿物含量较低(43

.

5

%

~61

.

0

%

),碳酸

盐矿物含量小于5

.

6

%

,呈现出高钙较高黏土的特征。

沉积速率较高,反映物源量激增,粉砂颗粒以半自

形—自形白云石为主,笔石少见,含少量螺旋笔石,

主要发育灰色粗纹层页岩(图2

-i

)。

Th/U

平均值为

9

.

06,反映整体沉积环境已转变为氧化环境,水动力

相对增强。

GR

值介于103

.

47~147

.

34

API

,平均值

为119

.

84

API

,呈平直形;

DEN

值介于2

.

61~2

.

77

g/cm

3

,平均值为2

.

675

g/cm

3

Si/Al

值介于1

.

92~3

.

99,

平均值为2

.

75;

Ti/Al

值介于0

.

02~0

.

06,平均值为

0

.

04;

Ca/(Ca

Fe)

值介于0

.

020~0

.

069,平均值为

0

.

042;

TOC

介于0

.

06

%

~2

.

16

%

,平均值为0

.

85

%

黏土页岩呈现出低

TOC

、低含气量、低孔隙度、低

高脆性、高密度、较高水平应力差异系数特征,为

较差岩相。

3 岩相演化序列及其差异性成因

3.1

 

岩相演化序列

利用威远、永川、林滩场地区3口井的录井、

测井特征以及岩心、薄片观察等资料,建立岩性、电

性与沉积相的关系模型,分析纵向上岩相演化序列

及横向上岩相变化特征。

威远地区岩相演化序列为硅质页岩—钙质黏土

质硅质混合页岩—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岩—钙

质黏土页岩—含钙黏土页岩—黏土页岩;永川地区

岩相演化序列表现为富硅生物页岩—黏土质硅质页

岩—硅质黏土质页岩—含钙黏土页岩—黏土页岩;林

滩场地区岩相演化序列表现为富硅生物页岩—黏土

质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岩与黏土质硅质页岩频

繁互层—钙质黏土质页岩。纵向上,威远地区表现

为富硅富钙页岩向黏土页岩过渡型,永川地区为硅

质页岩向黏土页岩过渡型,林滩场地区则为硅质页

岩向钙质页岩过渡型。横向上,川南地区不同工区

岩相相变较为明显,威远、丁山、林滩场地区表现

为碳酸盐矿物相对富集,永川地区则表现为硅质矿

物含量较高的特征(图3)。

3.2

 

岩相演化序列差异性成因

目前认为碳酸盐矿物主要来源于温暖干净浅水

低能环境,黏土含量受远源陆源碎屑注入的影响,硅

质矿物来源主要为生物成因硅及陆源硅质注入。微

古地貌对岩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威远地区,其观音桥

段沉积期海平面下降,

A

1井和威205井观音桥段未

接受沉积,五峰组黑色页岩遭受部分剥蚀,可知威

远地区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发育以“

A

1井—威205

井”为核心的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威远低隆”。地

球化学元素对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选取威

远低隆区

A

1井、威远西区

A

23井、林滩场地区

C

1

井、永川地区

B

1井为代表井,分析“威远低隆”及

不同地区沉积环境的差异性。

V

元素在氧化与还原条

件下所处的状态是不同的,在氧化环境中

V

元素为

+5价,形成的化学基团易溶于水体中,不易沉淀

下来;而在还原环境条件下

V

元素常以+4或者+

3价的形式存在于化学基团中,而这些化学基团溶解

度相对较低,易沉淀于沉积物中,反映了氧化环境

中沉积物相对贫

V

元素,还原环境中

V

元素相对富

[14]

。盆内永川地区及威远西区表现为强还原特征,

盆缘林滩场地区及威远低隆区还原性较弱(图4

-a

)。

Fe/Mn

的比值常被用作判断盐度的指标,古盐度与碳

· 76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9年

6

3

 

A

23

井—B

1

井—C

1

井连井岩相对比图

酸盐矿物呈正相关关系

[15]

。威远地区古盐度明显高

于永川、林滩场地区,因此威远地区有利于碳酸盐

矿物的富集(图4

-b

)。锆元素(

Zr

)常出现在陆源

碎屑物质当中且与较粗的陆源碎屑伴生,因此在较

高能的环境当中较为富集

[16]

。盆缘

C

1井由于受陆源

碎屑的影响,

Zr

含量明显高于盆内威远、永川地区

4

 

川南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图

第39卷增刊1

地 质 勘 探

· 77 ·

(图4

-c

)。

Al

元素在化学风化时活动性较小,迁移较

少,含量变化不大

[17]

Al

来源于海洋中陆源铝硅酸盐,

反映远源陆源物质输入的多少。盆内威远、永川地区

与盆缘林滩场地区相比,陆源碎屑注入相对较少(图

4

-d

)。

综上所述,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川南地区岩相

演化不仅受控于整体沉积格局,盆内局部微古地貌

特征、沉积环境的差异性、不同时空陆源碎屑的注

入等因素亦对纵向岩相演化具有重要影响。①~④

号层沉积期,由于受威远低隆的隔挡作用,威远西

区深水陆棚沉积时限更长,具有古盐度较高、较为

闭塞的沉积环境,易于形成碳酸盐矿物,岩相组合

为钙质黏土质钙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

岩—钙质黏土质页岩;永川地区处于沉积中心附近,

沉积水体较深,硅质放射虫的发育形成大量的生物

成因硅,沉积厚度大,岩相组合为硅质页岩—黏土

质硅质页岩—硅质黏土质页岩;林滩场地区处于盆

缘地区,沉积水体相对较浅,陆源碎屑注入相对较少,

易于形成碳酸盐矿物,岩相以硅质页岩—黏土质硅

质页岩为主。⑤~⑨号层沉积期随着陆源碎屑注入

增加,威远地区及永川地区页岩黏土含量增加,表

现为硅质黏土质页岩—黏土页岩;盆缘林滩场地区

对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表现为黏土质硅

质页岩与硅质黏土质页岩薄互层—钙质黏土质页岩。

4 结论

1)川南地区五峰组—龙一段发育7种岩相:硅

质页岩、钙质—黏土质—硅质页岩、黏土质硅质页岩、

硅质黏土质页岩、钙质黏土质页岩,含钙黏土页岩、

黏土页岩。

2)川南地区由盆缘—盆内发育3种页岩岩相演

化序列:威远地区为富硅富钙页岩—黏土页岩型,永

川地区为硅质页岩—黏土页岩型,林滩场地区则为

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型。

3)岩相演化序列的差异性受控于古地貌、沉积

环境、陆源碎屑物质供给的影响,盆内五峰组—龙

一段岩相演化序列的有机质丰度、厚度、可压裂性

均优于盆缘。

参 考 文 献

[ 1 ]

王玉满

,

李新景

,

董大忠

,

张晨晨

,

王淑芳

.

上扬子地区五峰

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沉积主控因素

[J].

天然气工业

, 2017,

37(4): 9-20.

[ 2 ]

张晨晨

,

王玉满

,

董大忠

,

李新景

,

管全中

.

四川盆地五峰组—

龙马溪组页岩脆性评价与“甜点层”预测

[J].

天然气工业

,

2016, 36(9): 51-60.

[ 3 ]

王同

,

张克银

,

熊亮

,

史洪亮

,

董晓霞

,

温真桃

.

川南龙马溪

组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

[J].

矿物岩石

, 2018, 38(4): 108-

115.

[ 4 ]

赵建华

,

金之钧

,

金振奎

,

温馨

,

耿一凯

,

颜彩娜

,

.

四川盆

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与沉积环境

[J].

石油学报

,

2016, 37(5): 572-586.

[ 5 ]

冉波

,

刘树根

,

孙玮

,

叶玥豪

,

邱嘉文

,

张健

,

.

四川盆地及

周缘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分类

[J].

地学前缘

,

2016, 23(2): 96-107.

[ 6 ]

王超

,

张柏桥

,

陆永潮

,

舒志国

,

陆亚秋

,

包汉勇

,

.

焦石坝

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岩相展布特征及发育主控因

[J].

石油学报

, 2018, 39(6): 631-644.

[ 7 ]

郭正吾

,

邓康龄

,

韩永辉

.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M].

北京

:

质出版社

, 1996.

[ 8 ]

何登发

,

李德生

,

张国伟

.

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J].

地质科学

, 2011, 46(3): 589-606.

[ 9 ] Chen Xu , Fan Junxuan , Chen Qing , Tang Lan & Hou Xudong.

Toward a stepwise Kwangsian Orogeny[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4, 57(3): 379-387.

[10]

王玉满

,

董大忠

,

李新景

,

黄金亮

,

王淑芳

,

吴伟

.

四川盆地

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层序与沉积特征

[J].

天然气工业

,

2015, 35(3): 12-21.

[11]

王同

,

张克银

,

熊亮

,

史洪亮

,

董晓霞

,

魏力民

,

.

四川自贡

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古地貌刻画及其油气意义

[J].

油实验地质

, 2018, 40(6): 764-770.

[12] Finnegan S, Bergmann K, Eiler JM, Jones DS, Fike DA, Eisen-

man I, et al. The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Late Ordovician-Ear-

ly Silurian glaciation[J]. Science, 2011, 331(6019): 903-906.

[13] Haq BU, Schutter SR. 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 level

change[J]. Science, 2008(322): 62-68.

[14] Morford JL, Emerson S. The geochemistry of redox sensitive

trace metals in sediment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9, 63(11/12): 1735-1750.

[15] Zhang BH. Petrogenetic significance of high Fe/Mn ratios of the

Cenozoic basalts from Eastern China[J]. Science in China, 2008,

51(2): 229-239.

[16]

腾格尔

.

海相地层元素、碳氧同位素分布与沉积环境和烃源

岩发育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D].

兰州

:

中国科学院

,

2004.

[17]

操应长

,

王艳忠

,

徐涛玉

.

特征元素比值在沉积物物源分析中

的应用——以东营凹陷王

58

井区沙四上亚段研究为例

[J].

积学报

, 2007, 25(2): 230-238.

(修改回稿日期 

2019-04-23

 编 辑 罗冬梅)


更多推荐

页岩,黏土,地区,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