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

2022.05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园林与景观设计

167

宏丽轩举:苏州留园内檐装修意匠解析

Imposing and Exquisite: Interpretation on the Interior Eave Decoration Artisan of Suzhou

Liu Yuan

成 果

Cheng Guo

摘要 

留园是一座声名卓著的江南名园,园林建筑与内檐装修

不同时期的园林平面图与照片,通过三个侧面研究留园变

迁,反思经验空间与现代性的问题,为园林研究提供了新

的视角。目前,学界对留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园林整体空

间处理,对建筑室内空间的系统研究不多,主要是对主体

建筑内部演变的个案研究,并未深入论及内檐装修。

内檐装修是园林建筑室内空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纵观明清时期与留园相关的园记诗

文、清宣统二年(1910年)郑恩照绘制的平面图、19世纪

30年代童寯测绘的平面图、美国建筑师包爱兰(Florence

Lee Rowell)于1926年捕捉到的留园照片,以及19世纪

50年代留园修复后刘敦桢测绘的平面图,结合当今园貌可

以发现:园林建筑内部大多设置内檐装修,对室内空间进

行有效组织,成为留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本文以内檐装

修为切入点,对各时期园中装修类型与设置情况加以梳理,

解读装修特点,进而分析成因,寻找历史演变中装修意趣

的共性与延续性。

呈现出“宏丽轩举”的特点,彰显出江南地区装修的高水准。

内檐装修是探究留园的重要媒介之一,本文基于留园不同时

期的历史资料,通过梳理内檐装修的类型与空间设置情况,

展现出留园室内空间面貌。在此基础上,从样式、装饰、材

料与工艺、空间营造四个方面着手,对内檐装修意匠展开分析,

进而解读意匠的成因,提出经济基础、文化内涵、园居生活

和时代技术等影响因素。本文试图为人们提供另一个认识留

园的窗口,彰显园林小木作装修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宏丽轩举;留园;内檐装修;意匠;成因

中图分类号 

TU986.55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南私家

园林建筑内檐装修设计研究”(2019SJA0859)。

DOI 

10.19892/.2022.05.38

Abstract Liu Yuan is a well-known garden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are imposing

and exquisite, showing the high standard of decoration in Jiangnan

area. The interior eave deco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dium

to explore Liu Yua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Liu Yua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interior space appearance of

Liu Yuan by sorting out the types and space settings of the interior

eave decoration. On this ba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style,

decoration, materials and craftsmanship, and space construction,

it analyzes the interior eave decoration artisan, and then interprets

the causes of the artisan, and propose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garden life and technology of the times,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people with another window

to understand Liu Yuan, and to highlight the artistic value of garden

wood decoration.

Key words imposing and exquisite; Liu Yuan; interior design;

concept; reason

1留园概述

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明代徐

泰时的东园故址。清代嘉庆年间园归刘恕所有,名“寒

碧山庄”,又因留园所在地名花步里而被钱大昕题名为“花

步小筑”,民间称为“刘园”。晚清同治年间,盛康购

得园林,经光绪年间扩建后易名为“留园”,盛康过世后,

留园曾两度被没收和返还。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留园

进行全面整修,园貌呈现出诸多变化,但并未影响园林

主体格局。

现今留园占地面积约三十多亩(约2万m

2

),包括园

林、住宅、祠堂三大部分。其中,园林区域可分为“中、东、

北、西”四部分。中部是寒碧山庄旧址,历史悠久,为全

园精华。中部又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池为核心,东

区以建筑庭院为主。东、北、西三部分由光绪年间盛氏所建,

东部围绕冠云峰布置赏石建筑群;北部原有建筑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已不存在,现辟为盆景园;西部为山林地,

苏州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凭借精妙的建筑空间

处理而享有盛誉,成为古典园林研究中的重点案例。基于

早期童寯、刘敦桢先生测绘的图纸,潘谷西、彭一刚、郭

黛姮、张锦秋等学者较早地对留园展开了全局性或片段性

的研究。近年来,鲁安东教授的《隐匿的转变》一文基于

作者简介:成果(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68

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05

石林小屋

盛宅旧址

可亭

祠堂旧址

活泼泼地

(a)20世纪30年代留园东部、北部

(童寯,

1963年)

(b)20世纪50年代留园东部、北

部(刘敦

桢,1979年)

至乐亭

舒啸亭

0 10 20 30 m

(c)20世纪30年代留园中部

(童寯,1963年)

(d)20世纪50年代留园

中部(刘敦桢,1979年)

图2 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留园平面比较

(图片来源:根据童寯《江南园林志》、何建中《江南园林建筑设计》改绘)

图1 现今留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何建中《江南园林建筑设计》)

图3 1926年包爱兰镜头中五峰仙馆

(图片来源:FLORENGE  LEE  POWELL: In the Chinese Garden)

图4 1950年五峰仙馆(图片来源:中国建筑中心图5 天花板

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富有野趣(见图1、图2)。留园南部原有戏楼,在20世

纪40年代被毁后辟为绿地,留园中建筑密集,多达36座,

约占总面积的1/3。

2.1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为留园主厅,旧址为明代徐泰时的“后乐

堂”,后经刘氏扩建为“传经堂”。建筑坐北朝南,面

阔五间,进深九界,享“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20世

纪30年代以前,室内正间、次间、边间沿面阔与进深方

向设有十多樘隔断。现存五峰仙馆的照片都仅提供了部

分位置上的装修信息,显示出隔断类型有纱隔、挂落、

板壁。具体表现为:正间中部东侧采用纱隔(隔扇)与

挂落,上部设横批,下部隔断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

已消失不见,但上部横批留存,揭示了原有隔断的痕迹;

正间西侧的前部设一樘板壁,上开方形花窗,中部采用

纱隔,所有心仔纹样基本相似,前后统一;边间有一樘

板壁,正中开设月洞门,同对面墙上的花窗进行对景,

垂直于该隔断一侧还设有一樘板壁,表面嵌半窗,上部

设横风窗(见图3)。而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室内隔

断装修减少为9樘,类型更为单一,基本全部采用纱隔,

主要设在面阔方向,以后步柱和后金柱为界,正间、次

间3樘均由纱隔构成,东西边间由纱隔和挂落构成,进

深方向仅在正间与东西次间的侧部分别采用4扇纱隔隔

开(见图4)。在天花处理上,馆内正间、次间中部为抬

高的平板天花,四周环绕棋盘格天花(见图5)。

2内檐装修设置

留园内檐装修主要包括隔断、天花两大类。隔断有屏

门、板壁、纱隔、罩、挂落、博古架等,天花有回顶、天

花板和各类轩式天花。盛氏家庵中后期还增设一座神龛,

内檐装修类型颇为齐全。

关于内檐装修设置,不同规模的园林建筑设置方式有

所差异。中小型建筑通常采用两种设置方法:一是沿单一

面阔方向,于正间后步柱间设一樘隔断,将空间分为前后

两部分,通常采用屏门或纱隔隔开;二是沿面阔与进深方

向三面(一面贴墙)或四面设隔断,围合出当心间,四周

为廊,形成内外两重空间,隔断以纱隔、罩为主。如中部

园区明瑟楼的一层厅堂“恰航”,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

室内三面设有落地隔断,于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采用三

樘不落地的飞罩,尽管空间限定程度减弱,但观景视线更

为通透。与中小型园林建筑相比,大型建筑的内檐装修种

类更为多样,设置更为普遍,突出表现在中部园区的“五

峰仙馆”、东部园区的“林泉耆硕之馆”、南部园区的“东

山丝竹戏楼”等处。

2022.05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园林与景观设计

169

2.2林泉耆硕之馆

林泉耆硕之馆为东部园区厅堂,北对冠云峰庭院,南

对“东山丝竹”园墙。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十界,前后带廊,

采用鸳鸯厅形制。室内以脊柱为界,于正间、次间、边间

设隔断,将空间分为大小相同的南北两部分,分别悬“林

泉耆硕之馆”和“奇石寿太古”两匾,供冬夏两季使用。

据早期平面图和照片记载

,室内各间面阔方向和次间进

深方向均设隔断,共计9樘装修,隔断类型包括屏门、纱隔、

挂落、博古架、板壁;正间为6扇银杏木屏门,次间采用

纱隔和飞罩,进深方向上东西次间侧部前后分别设2樘隔

断;南厅为板壁(或隔墙),正中开月洞门,北厅为博古

架(见图6)。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撤销了进深方向

的隔断,内檐装修减为5樘,仅设于五开间面阔方向的脊

柱之间。装修类型除正间维持原屏门外,次间调整为一樘

圆光罩,边间调整为5扇封闭式纱隔(见图7)。天花部

分南北两厅均采用船篷轩,轩梁分别采用扁作和圆料(见

图8)。

采用了“意匠”,可知在日语中用“意匠”指代“设计”,

而后逐渐沿用至今。

关于留园的设计,明代袁宏道在《园亭纪略》中评价

徐泰时东园为“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清代

钱大昕在《寒碧庄宴集序》中评价刘氏寒碧山庄“堂宇轩豁,

廊庑周环,藏书有室,留宾有馆”;晚清盛氏留园“凉台

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比昔时更增宏

丽”;20世纪30年代,童寯先生评价留园建筑“大而能精,

工不伤雅”“园内装折、铺地、女墙各尽其妙”“自公开

游览后,修缮之余,未改旧观,更不可谓非林泉之幸也”。

结合不同时期的园貌可以发现,自明代建园至今,尽管历

经时代变迁,建筑空间格局、内檐装修的类型、样式、数

量、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整体营造意匠始终延续“宏

丽轩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内檐装修的样式、装饰、工艺,

以及室内空间的规模、分隔与组织上。

3.1精巧秀丽的装修样式

留园建筑内檐装修样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精巧秀丽的

特点。

多样化主要指同一装修类型拥有多种样式。以五峰仙

馆的隔断与天花为例,馆内大面积使用天花板,这在江南

大型厅堂中颇为罕见,同清代李渔“精室不见椽瓦”的顶

槅要求相符。天花板细分为平顶天花和棋盘格天花两种样

式,于统一中蕴含变化。与天花相比,隔断样式种类更多,

以纱隔为最普遍。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馆内设有32扇

纱隔,样式多达5种,结合夹堂板与裙板的不同做法,以

及尺寸比例上的差异,极尽变幻之能事。内心仔样式有

3 种 :一是镶嵌实板,板面阴刻图文或裱糊书画、拓片,

以正间和侧部纱隔为代表;二是夹绢纱,形成半透明的视

觉效果,以现存次间纱隔为代表;三是流空花纹嵌框,框

内或嵌玻璃(见图6),以边间纱隔为代表。所有纱隔夹

堂板和裙板均作雕花处理,进深方向8扇纱隔还采用镂雕,

打破常规样式,上下比例近7:3,同面阔方向上纱隔所采

用的常规6:4比例有所区分。

精巧秀丽体现在多处内檐装修中。隔断中屏门双面覆

板,表面阴刻图文,多扇屏门构成一个完整画面,以林泉

耆硕之馆为代表(见图5),形成整丽的视觉效果。厅堂

内次间圆光罩通体满雕,由双层内框构成,框间嵌花结,

样式繁复精巧,成为空间的焦点之一。早期南厅中还有两

樘“两面亮”博古架,由纵横框架分为六部分,正中设门

2.3东山丝竹戏楼

鸳鸯厅南部“东山丝竹”园墙内,原建有苏州园林第

一座近代化的双层三面看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出入口位

于东西两侧。室内设有戏台、观众席、后场,中庭上下贯

通,顶部四周环绕一圈高侧窗采光。戏台位于室内南部,

呈凸字形,两侧各立一台柱,柱边均设栏杆;戏台后部正

中隔断由6扇纱隔构成,左右两侧为演员出入口;台口采

用平顶天花,顶部还设聚音装置,侧缘处有雕花装饰带;

戏台后侧建有两层戏房,面阔三间;戏台东、西、北三面

沿边缘布置观演区,上层招待女宾内眷,东西两侧为包间;

观演区楼板略向外挑出,上下分设栏杆和挂落,挂落由垂

莲短柱分割,上层柱间还设一道连贯的扶手,加强防护;

北部前廊二层看台上方疑似采用轩式天花,同中庭与戏台

部分有所区分(见图9)。

3内檐装修意匠解读

“意匠”在词典中解释为“诗文、绘画等构思布局”,

早期可见于陆机《文赋》的“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记载“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

经营中”;李砚祖在《艺术设计概论》中解释意匠为“意

图”与“匠心”;李允

在《华夏意匠》中将意匠解释为

“建筑设计的理念”;日文翻译英文“Design”一词时,

(a)南厅(b)北厅

图6 1926年林泉耆硕之馆(鸳鸯厅)南厅、北厅

(图片来源:FLORENGE LEE POWELL: In the Chinese Garden)

图7 林泉耆硕之馆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70

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05

图8 鸳鸯厅北厅扁作梁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9 东山丝竹戏楼

(图片来源:苏州市绿化和园林管理局编《留园志》)

图10 五峰仙馆边间纱隔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洞。通体采用透空格子,一改常规下部1/3处设柜体的做法,

隔板错位搭接,齐整而不失变化,隔断边框多有复杂的起

线,赋予装修更多细节。

3.2文雅别致的装饰处理

装饰是留园内檐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装修

精致的重要载体。清代陈栩曾提到留园“歌尘凝满玳瑁梁”,

说明其装饰之精美。留园装饰特点突出表现在装饰内容的

文人属性、装饰手法的多样性上。

从装饰内容上看,富有文人意趣的诗文、山水、花木、

石、清供、博古等图案应用最广,可见于各类隔断装修中。

如现存五峰仙馆正间纱隔阴刻《兰亭集序》,林泉耆硕之

馆屏门双面阴刻“冠云峰赞有序”和山石图,同庭院中冠

云峰遥相呼应。植物以梅、兰、竹、菊、荷、芝草为代表,

带有比德属性,同山石、清供、博古、暗八仙、回纹相结合,

兼有文人意趣和吉祥寓意。吉祥图案主要出现在20世纪

50年代修缮后的装修构件中,因从盛家祠堂及东山席氏松

风馆中移入的缘故,图案包括葫芦藤蔓纹、龙纹、福寿纹,

可见于戏楼台口、林泉耆硕之馆圆光罩、五峰仙馆纱隔夹

堂与裙板中,局部还可见复杂的戏文和人物场景,呈系列

性展开。

从装饰手法上看,留园内檐装修大量使用裱糊、雕刻、

玻璃镶嵌,形成丰富的饰面效果。其中,以书画、博古拓

片裱糊应用最广,可见于纱隔内心仔、横批等处,以远翠

隔(自在处)和五峰仙馆为代表,突出文人意趣。玻璃仅

在局部使用,如清代陈栩《游留园感怀诗》中提到留园“镜

槛玻璃六角明”,现存五峰仙馆边间纱隔内心仔镶嵌的彩

色玻璃等(见图10)。留园雕刻多见于20世纪50年代改

造后,广泛用于隔断、天花构件表面,部分参考文人画表

现方式,整体反映出“既雕又琢,复归于朴”的特点。

3.3优质精密的材料工艺

从材料上看,留园内檐装修用料讲究,五峰仙馆采用

楠木彰显其等级性。除此之外,红木也用于装修中,以提

升装修品质。屏门、罩大多采用银杏木雕刻,结合清漆饰

面呈现出细腻的材质肌理。除了木材,玻璃、绢纱、纸等

材料也被广泛用于装饰,丰富材质效果。

从工艺上看,木装修榫卯结构精确严密,拥有丰富的

细节处理。纱隔、挂落、罩、栏杆、板壁上开设的花窗中,

大量采用复杂细密的冰纹、葵式乱纹嵌花结样式,倾斜多

变的心仔对榫卯构造要求很高。加上心仔仔条、边框多作

起面处理,增加了工艺的难度。尤其是装饰中的雕作,能

根据不同的装饰部位、不同装饰题材,综合运用阴刻、浅

浮雕、高浮雕、圆雕、镂雕等工艺,彰显出苏作的高度水准。

3.4宏敞轩昂的空间营造

留园室内空间呈现出宏敞、轩昂的特点,尤以厅堂等

大型建筑空间营造为代表,直观反映在宏大的空间规模、

错综复杂的空间划分上。

大型厅堂一般面阔五间,进深十界,建筑面积达

200 m

2

以上,在苏州园林中屈指可数。主厅五峰仙馆建筑

面积约265 m

2

,是全园体量最大的建筑。戏楼中庭上下贯

通,高达5 m以上,十分高敞,中央大厅可容十张大圆桌。

戏台宽约6 m,进深约5 m,高度约1 m,面宽尺寸近一间,

进深达四至五界,有充足的演出场地。

对于大型建筑室内分隔,计成的《园冶·屋宇》在论

及“五架梁”“九架梁”时,展现出基于进深尺寸变化的

空间分隔的区别。大型九架梁空间“巧于装折,连四、五、

六间,可以面东、西、南、北。或隔三间、两间、一间、

半间,前后分为”“次屋宜多间,随便隔间”,表明大型

建筑室内利用装折可营造出层次丰富、大小灵活、身体不

同面向的空间,这种空间分隔思想在留园中体现得淋漓

尽致。

早期厅堂内部依靠内檐装修实现多样化分隔,形成错

综复杂的空间格局。并且利用不同样式的隔断对空间进行

有效组织,营造出虚实相间、主从分明的空间效果。五峰

仙馆早期利用十多樘隔断,划分出大小不一、方向各异、

尺度适宜的8个房间群。鲁安东教授在《隐匿的转变》中

指出,该空间形制同清代刘懋功绘制的《涵碧山庄图》(1857

年)较为相符。房间开口各异,在内部形成曲折错综的交

通流线。正间由虚隔挂落和纱隔限定,次间、边间为实隔

板壁,空间封闭程度和私密性自正间向两侧递增。正间中

部(当心间)天花抬高,结合样式精美的横批、纱隔、挂落,

同边间朴素的板壁洞门进行对比,强化主体地位。鸳鸯厅

林泉耆硕之馆早期由9樘隔断将室内空间分为6个部分,

正间与次间连通,东西边间自成一体,使空间形成大小对

比。次间、边间、侧缝处隔断可供通行,内外形成双层环

状流线。室内利用隔断和梁架体现出以“北”为尊的观念,

北厅采用雕花扁作梁,结合精巧的博古架,同南厅朴素的

圆梁和板壁洞门加以区分,凸显北厅的等级性。园北三楹

厅堂“少风波处便为家”,室内两次间依靠隔断形成私密

2022.05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Design园林与景观设计

171

的套房。东山丝竹戏楼中三面双层看台,实现了垂直空间

划分。20世纪50年代改造时,室内大量取消进深方向隔断,

错综的房间群消失了,演变为现今宏大开敞的二元空间。

并且由于隔断形制调整,交通流线趋于单一环状,给人以

漫游式的空间体验。尽管空间层次大为减少,但五峰仙馆

还是在面阔方向上,利用隔断错位排列,形成凹凸有致的

若干小空间,实现局部拓展。并利用正间内心仔嵌板纱隔、

次间半透明夹纱纱隔、边间内心仔嵌玻璃纱隔和挂落,使

空间界面形成封闭—半透明—透明的层次演变。

4内檐装修成因分析

留园自明代至今,内檐装修和室内空间所呈现出的“宏

丽轩举”的特点,同园主的身份、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与

园居生活有密切关系。个体现象映射时代特征,内檐装修

特点的形成,反映了特定时代下江南地区审美风尚、工匠

技艺和物质文化发展水平。

4.1经济基础制约

留园内檐装修样式精美,用料讲究,离不开经济基础

的支撑。纵观留园历任园主,普遍为官僚士大夫阶层,拥

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明代徐泰时祖上家产丰饶,至其父徐

履祥一代已“富甲三吴”。清代顾震涛《吴门表隐》载:“阊

门下塘江西会馆、陶家池、花步、十房庄、六房庄、桃花墩,

皆明尚宝徐履祥宅。”徐泰时曾任太仆寺少卿,授工部营

缮郎中,参与修缮宫殿、皇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区

画精详,巨细毕举”“指挥匠者”“量经费,聚财用,裁

冗滥”,徐泰时不仅能画营造图样,还能指挥工匠、管理

工程建设,具备了私园营造的专业能力与经济条件,奠定

了留园“宏丽轩举”的基础。同治年间,湖北布政使盛康

以5 650两白银购得留园,并对园林进行大面积扩建,建

筑愈发宏丽。盛氏家族还建有义庄,“以周恤贫乏为主”,

反映出园主雄厚的财力。

4.2文化内涵体现

留园内檐装修的特点反映了明代后期受心学影响,江

南文人对物质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享乐、自适、超脱的追求。

留园的多任园主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普遍秉持乐享生

活的理念,精心打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在脱俗中赋予园林

更多乐观世俗的现实意义。

明代徐泰时因被诬陷遭罢官,经历仕途挫折不得已而

隐居,感慨“人生如驹过隙耳,吾何不乐哉”,遂“归而

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置酒高会,流连池馆”,精

心打造山池台馆,获得超脱与自洽。他将主堂名为“后乐

堂”,取范文正公《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之意,既

点出“乐”,又寄托其忧世之志。与徐泰时不同,晚清盛

康仕途通达、富贵告老,向往隐士名流的生活方式,带有

闲适惬意的色彩。盛氏认为“历宦海四朝身,且住为佳,

休辜负清风明月;借他乡一廛地,因寄所托,任安排奇石

名花”,表明他崇尚快意生活,不辜负清风明月,正如唐

代诗人汪遵所云:“但留风月伴烟萝。”

4.3园居生活影响

园居生活内容直接影响室内空间营造和内檐装修设

置。留园作为吴中名园,兼有起居生活、读书清修、游观

宴乐、顾曲听戏等多种功能,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文人丰

富多彩的园居生活面貌。园中文人墨客络绎不绝,集会活

动相当频繁,充分体现了留园“乐居”的属性和社交功能。

明代徐泰时在留园中“呼朋啸饮”,吴县令袁宏道和

长洲令江盈科分别为其作园记,称其园“皆可醉客”;

清代刘恕“寒碧山庄”于道光三年(1823年)对外开放,

殆无虚日,轰动一时;范来宗的《寒碧庄记》载:“佳

辰胜夕,良朋咏歌。”晚清盛氏留园中集会活动更为频繁,

俞樾在《留园记》中载:“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容觞咏其中,

而都人士女亦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园中文人题联“尽

堪邀子敬清游,元之醉饮”“吟歌长集友朋欢”,均记

录了集会盛况。

多样化的园居生活内容,加之络绎不绝的宾客造访,

不仅影响到建筑类型与空间规模,还对室内公共与私密空

间的区隔提出要求。范来宗的《寒碧庄记》提到园中“留

宾有馆”,体现出园林建筑的客居功能。五峰仙馆中密集

的房间群,区分出公共与私密空间,凸显了“馆”的客舍

属性。刘恕的“传经堂”用以“藏先世图籍”,对空间分

隔也有较高要求。经过20世纪50年代改造后,留园因承

载大量游客,室内分隔减少,空间格局由原曲折幽深变为

宽敞通透,表明功能变迁对空间的影响。此外,戏曲观演

是明清江南园居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同于常见的堂会演出,

晚清留园建有独立的戏楼,其承载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设备之先进,在江南园林中颇为罕见。俞樾撰楹联:“百

年三万场,乐此春秋佳日;酒座簪缨,歌筵丝竹,问何如

绿野平泉。”展现出室内宏大的观演场面,强化了园林的

众乐属性。

此外,留园内檐装修的特点,离不开时代风尚和技术

水平的影响。现存内檐装修体现了晚清时期精巧细密的设

计风格,以及苏州香山帮工匠的精湛技艺,工匠群体为园

林营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转第176页)

176

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05

可常活活不绝矣”

[5]

大观园中各景点做了相应的再创造,无不说明人境园是一

座成功的园林设计作品,并深为曹雪芹所喜爱。

5.6芍药圃—药栏

芍药圃和药栏都是以观赏芍药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

据《红楼梦》描述:“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

[6]

另据《腹稿》描述其“其一北折,以灌亭前药栏”

[5]

,可

知二者在布局形式上均采用一亭配一园的设计手法。此外,

芍药自古有离别的意蕴,能使人产生落寞失意之情,联系

两者的人生境遇,推测芍药也被造园者赋予了相同的思想

感情。

参考文献

[1]

[2]

[3]

文灏.《恭王府与红楼梦》[J].红楼梦学刊,1993(03):64.

石玲.关于袁枚《随园诗话》中《红楼梦》的几则文献[J].河北学刊,

2020,40(01):118-121,127.

孙鹄.大观园与苏州织造府[J].古建园林技术,2007(01):

59,58,17.

[4] 王善生.京华何来“大观园”[J].文史杂志,1987(01):43.

[5] 高凤翰,徐炯.南阜山人教文存稿 使滇日记 使滇杂记[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园林技术,1989(02):31-35.

[8] 张军.《红楼梦》中的植物与植物景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9] 程国政.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明代下)[M].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13.

[10] 高志强.南阜山人印萃[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11] 杨飞.乾嘉时期扬州文人雅集与戏曲繁盛[J].南京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01):144-148.

[12] 苏东泽.郑板桥诗歌意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2.

[13] 严迪昌.曹雪芹及其《红楼梦》人文构成斠原举证[J].明清小说研究,

2001(04):79-92.

[7] 曹昌彬,曾庆华.从大观园探曹雪芹的造园思想(二)[J].古建

6结语

本文在文献考证和复原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观园

和人境园在园址选择、空间布局、植物配置、景点营建等

方面的对比研究,再深入具体而微的景象要素、造园手法、

情感寄托等考究,发现二者布局均以湖面为中心,内向式

空间布局使两者景点分布具有一致性。其中,潇湘馆是对

来凤馆从名到实的模仿,凹晶馆、竹桥、藕香榭与蕉坪、

分香桥、藕花书屋在选址和布局上相近,翠嶂与方台皆采

用障景的设计手法,秋爽斋与老圃秋容在环境构思上刻意

营造相同的主题。多方信息表明,两座园林确实存在较大

的相似性。同时,曹雪芹根据立地条件和文学创作需求对

(上接第171页)

5 结语

留园是江南大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从园林建筑到内

檐装修,整体呈现出“宏丽轩举”的特点,代表了江南园

林建筑装修的高水准。本文基于留园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

从整体上梳理了内檐装修的类型与空间设置情况,并对营

造意匠展开分析,通过精巧秀丽的装修样式、文雅别致的

装饰处理、优质精密的材料工艺、宏丽轩举的空间营造反

映留园的营造意匠。通过解读意匠的成因,发现意匠与园

林的经济基础、文化内涵、园居生活、时代技术等因素密

不可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强调人的重要性,力求做到“见

物又见人”。留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对留园内檐装

修的解读,一方面,旨在为人们提供另一个认识园林的窗

口,加强对园林建筑内檐装修和室内空间的关注,彰显小

木作的艺术价值,改善目前“重大木,轻小木”的现状;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留园室内面貌,在展现差异、

还原历史的同时,指出修缮改造过程中承续园林整体特点

的重要性。

注释:

①30年代童寯测绘平面图上显示南北两厅面积不同,

南厅较大,南厅纵向有隔断划分,北厅则无。但参考包爱

兰照片,刘腾宇在《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演变的空间分析》

一文中推断,南北两厅进深应为一致。

参考文献

[1]

[2]

[3]

苏州市绿化与园林管理局.留园志[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鲁安东.隐匿的转变:对20世纪留园变迁的空间分析[J].建筑学

报,2016(01):17-23.

[4] 刘腾宇.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演变的空间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18(07):212-214.

[5]

[6]

FLORENGE LEE POWELL. In the Chinese Garden[M]. New York: The

Johe Day Company, 1943.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 何建中.江南园林建筑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中国建筑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9] 赵雪莹.江南私宅园林中戏曲观演场所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6.

[10] 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1] 柯云风.廊的曲直应变:以留园石林小院为例[J].装饰,2019(06):

110-113.

[12] 王泽猛.园之虚实与画之虚实:明清苏州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画意表

现[J].装饰,2020(10):102-104.

[13] 焦键.童寯的中国园林史研究[J].学海,2019(03):211-216.

[14] 童明.作为异托邦的江南园林[J].建筑学报,2017(12):98-105.


更多推荐

装修,留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