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钢架结构房造价-实木餐桌椅品牌十大排名

明清家具
2023年4月10日发(作者:双人被子尺寸)

浅谈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整理的本文内容带有一定专业性,主要是我国古典家具的结构知识,特别是明清中式

家具的结构;在解放前,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铁钉都不能自己生产——叫洋铁钉,中式家

具的结构普遍使用传统的榫接结构;榫接结构在我国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

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不用一钉、不用一丝的金属连接,组装出的家具使用

百年,这不能不感叹我国家具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整理本篇以方便大家在欣赏中式古典家具时能看出门道,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我们通

过了解中式古典家具的榫接结构也有益于大家对自家实木家具的保养,整理中出现一些小的

错误,也请大家谅解,苏方典/SU先行谢过,有兴趣的朋友姑且观之。。.。。。

(一)、龙凤榫加穿带

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

(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

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

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

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长

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

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

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

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

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

“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

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传统家具的

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

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

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

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

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

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

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

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

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三)、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几的面

和托泥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

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

面为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

是两根弧形弯形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关门钉: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

卯固定不动.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

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

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四)、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

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

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

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贴贴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到清中期以后,

也还是抱肩榫,挂销省略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木分做,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

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抬桌子时往往会把牙

条掰下来,真是每下愈况了.

(五)、霸王枨

前代工匠会这样设想,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与连接起来,这样不

会有枨子碍腿而能将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递到腿足上来。“霸王枨”正是为实现此种设想而创

造出来的。

霸王枨的上端托着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战国时已经在棺椁铜环

上使用的“勾挂垫榫”,用到这里来真是再理想也没有了.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

成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

便勾挂住了。下面的空隙再垫塞木楔,枨子就被关住,拔不出来了。想要拔出来了不难,只须

将木楔取出,枨子打下来,榫头落回到原来入口处,自然就可以拔出来了。枨名“霸王",

寓有举手擎天之意,用来形容远远探出、孔武有力的枨子倒是颇为形象的。

(六)、夹头榫

夹头榫是案形结体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

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四足把牙

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

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

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

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又把柱头

开口、中佳“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嵌夹两段横木,

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继而将两断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

牙条了,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

了刚性结点,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

腿足上。较常见的有五种:

牙子牙头为一联,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是典型的“苏作”工.牙子牙头分作,常见

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

牙子牙头交接出现45度割角线,是一种很地道的作法。另外,夹头榫常见于紫檀的宫

廷家具。

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结牙头。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

牙条来固定;也有合掌榫结构;还有银锭形榫结构。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

个插兼榫的牙头,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腿;民国和现代伪制家具的夹头榫作法,

为“偷手"作法。

(七)、插肩榫

插肩榫也是案形结体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它的

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

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一,形成平齐的表面,故与

夹头榫不同。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也是和夹头榫有

所不同的地方。

(八)、走马销

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成榫豆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本

身做成榫头,它一般安在可装可卸的两件构件之间.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

边大、半边小.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如要拆卸,

还须退回到开口大的半边才能拔出。它和霸王枨有相似处,只是不垫塞木楔而已。

(九)格肩榫结构(大格肩虚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

的格肩榫,它又叫“虚肩”。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牢一些,

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

【实肩】:实肩是在横材两端做出榫头,在榫头的外侧做出45度等边直角三角形斜肩,

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然后在竖材上凿出榫窝,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

豁口,正好与榫头上的斜肩拍合。格肩的作用,一是辅助榫头承担一部分压力,二是打破接

口处平直呆板的气氛,这种做法称为大格肩。

(十)格肩榫结构(小格肩实肩):大格肩有实肩和虚肩之分,小格肩都是实肩;

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只留一小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木料,

以增加竖材的承重能力,是一种较科学的做法.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同时也照顾到

了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这种做法一般用于柜子的前后横梁或横带上.

(十一)丁字形结合结构:丁字形结合的例子特多,大自桌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

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

的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

先说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

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

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裹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倘交圈的话,一圈椅的

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裹半留榫,外半

做肩.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势,故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

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

(十二)暗榫(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

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榫

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

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

【名词】平板角接合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称“暗榫”,或叫“闷榫";但由于榫头不外露,故

板头根据板料的厚薄,均需留出一段45°的夹角做法,大大增加了工艺难度,但考究的硬木

家具均采用暗榫而不用明榫。另外半榫也有称做暗榫的。

清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多使用暗榫,不论是广式风格还是苏式风格,都极少见到明榫,

这显然是当时主理造办处的官员做了统一规定.但是暗榫的制作难度要远大于明榫,其要求

榫卯的结合必须严丝合缝,因为暗榫加明楔是要不得的.暗榫加暗破头楔是绝活儿,永远拆不

下来的,除非将其破坏。随着暗榫结构在家庭家具中的使用,清中期的民间硬木家具也有相

当一部分使用了暗榫结构.

(十三)直材角结合结构(单闷榫)

直材角结合结构(双闷榫)

(十四)角结合结构(暗销)

暗销结构

直材角结合结构(挖烟袋锅):“挖烟袋锅"做法:明清家具工艺术语。北方木工:把做“套

榫”的作法称之谓“挖烟袋锅"。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

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十五)粽角榫结构: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

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

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棕角榫,又名三碰肩,其做法通常是将要支撑的立柱顶端处开长短两个榫头,两侧为榫

肩,靠里面为直角平肩,在需要支撑的面板上开出相应的卯眼,靠外面的卯眼上面挖出一块

和梯形格角一样的缺口,两根木枨榫对卯眼一扣即可连接。在这样连接后,家具结构的两个

看面上各有一个肩,而腿足或立柱部位留有一个肩,三个肩碰在一起故叫三碰肩。凡是有盖

或有底的家具部位都可使用这种结构连接.

三碰肩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它的榫头在中间,两边均有榫肩,可以辅助榫头承受部分压

力不易扭动,加强了竖材的支撑能力,使得家具坚固耐用,同时也打破了结构处横竖线条平直

过于呆板的气氛,锦上添花地烘托出家具流畅的线条美

榫卯结构

榫卯,读作sǔnmǎo,榫—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笋头"。榫卯结

构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

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在我国传统家具中达到很高的技艺水

平,同时也常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

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

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

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

"、“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

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

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几种常见的榫卯结构图:

长短榫

应用部位:脚架与面板间的接合,用双榫

加固上部木框的接合,用短榫是为了不伤

上框的榫头.

楔钉榫

应用部位:弯料接长,对接后插入木钉卡长。

挂榫斜角榫

应用部位:脚架,用榫槽

卡接斜角结合。

应用部位:木框内嵌装得薄型牙子。

双肩斜面结合。

更多推荐

明清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