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13日发(作者:)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

辛梦瑶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期】2015(000)011

【总页数】2(P114-115)

【作 者】辛梦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

1014日下午,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

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解读都市未来论坛

2015暨学生竞赛发布”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旨在共同探讨未来

都市的形象。学生竞赛以“打破未来”(Futurizing Breaks)为主题,株式会社

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任评委会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

学院院士郑时龄任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委员有隈研吾,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

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建国,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沈迪,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执行董事兼中国区总代表茅晓东。在论坛举办之际,《世

界建筑》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关于论坛和学生竞赛的举办

辛梦瑶:此次日本设计在中国举办学生竞赛,请问有怎样的初衷?

千鸟义典:日本设计作为成立于1967年的日本大

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开展设计业务已有近10年的历史。2014年,我们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的

协助下在这里举办过建筑学讲座。今年是第二次,我们打算进一步发展此项活动,

制定一些新的计划。这次竞赛针对的是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年轻

人现在在想些什么,接下来在社会上可以有怎样的探索,因此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能

发挥才干的空间,于是策划并举办了这次活动。辛梦瑶:未来有持续开展该竞赛的

计划吗?如果有,会邀请中日两国学生共同参加吗?

千鸟义典:这次竞赛是第一届,如果最终得以成功举办,今后我们会尝试继续举办

这个竞赛。其实,这次我们原本也考虑了是否要让日本学生参加,但毕竟是第一届,

于是就先只邀请中国学生参加了。辛梦瑶:此次竞赛的题目为“打破未来”,两位

作为共同出题人,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题目?

千鸟义典:人们现在不常在大楼或者广场这种实际存在的场所里交流,而是变得越

来越爱使用SNS等社交工具进行交谈,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空间

是否该逐渐发生变化。在此次竞赛中我们将其

转化为设计主题,关注年轻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隈研吾:年轻人具有的新鲜的社交方式和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是怎样的,类似SNS

那样的事物是如何改变人的意识的,我对这些很好奇。通过这次竞赛,我可以从年

到中国以及更多国家实现这件事。

隈研吾:今后的时代里,学校中的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公司的合作会不断加强。在

日本虽然有许多制造商举办的类似竞赛,然而像日本设计这样的设计公司举办的竞

赛并不多见,我认为这是很有趣的。

关于隈研吾的设计

辛梦瑶:您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民艺馆最近建成,

它和您以往做的博物馆项目有什么不同?您最喜欢这个建筑的哪个部分?

隈研吾:之前我参与过的项目的基地大部分都是平坦的,而这次是在一个倾斜的地

段,有很多绿色植被。于是我有机会进行一些挑战,比如让自然倾斜的地段保持它

原本的样子流入美术馆内部,把美术馆的地板也都设计成倾斜的。对于这些,中国

您对此怎么看?

隈研吾:如果说我的建筑作品具有某些特征的话,

我想首先要从材料(material)这个问题切入。你刚才提到从结构和形式两个视角

来探求建筑美,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材料视角的建筑美,比如中国建筑中的青砖,

它本身就是很美的事物,中国的瓦也很美。材料的美既不是结构上的,也不是形式

上的,这是我想要追求的世界,或许这也是20世纪的现代建筑所欠缺的吧。

辛梦瑶:您认为真正的建筑美如何诞生?

隈研吾:建筑可以看作是人类作为生物在地球上用各种材料建造的巢穴,就像动物

寻找材料并建造巢穴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也许试图回想起自己曾作为生物

在地球上生存过的历史吧。

辛梦瑶:您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许多地方进行过设计,您也曾说过中国每

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及文化背景,可以获得不同的灵感而进行适合当地文脉的创

很多小型的装饰物,构成了一个很神奇的世界。因此不单单是大的事物,中国人会

把想象力集中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上去,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各自在许多方面都相互混杂和融合,

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力去挖掘这些相似的特征。

在面对中国的客户时,我虽然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不会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或


-

更多推荐

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