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坯房简单入住5000元装修-房屋评估怎么评估房子

2023年4月10日发(作者:屋顶防漏处理的最好方法)
任淦庭弟子简介
一、王品荣
王品荣(1940年4月—),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工
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学会理事。1956年10月,进紫砂工艺厂,拜任淦
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64年调宜兴青瓷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1972年随南
京艺术学院张道一教授学习陶瓷装饰。1980年《玉叶茶具》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1984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1987年《飞红玉壶春》等二件紫砂作
品入选中南海紫光阁收藏。1990年作品《嵌银丝百寿开片挂盘》获全国艺术展
评二等奖等。同年,由于在紫砂陶刻领域的突出贡献,轻工业部予以表彰。1992
年调宜兴昌海仿古工艺陶瓷有限公司,任创作室负责人,从事紫砂创作。
1956年10月,王品荣与邵新和、张赦棠、朱蓉娟等一起,开始师从任淦庭先
生学习紫砂陶刻。王品荣姓名中有一“品”字,“岩”字的繁体字写作“喦”,由“品”
和“山”组成,紫砂本来就是从黄龙山上岩石中开挖出来的,从事的又是紫砂陶刻,
故任老给他取名“云岩”。岩石上面是蓝天白云,意境较为开阔、辽远。又因
“品”“平”同音,故又署名“云平”,刻写也较为方便。因为同年拜师的朱蓉娟,姓
名中有“蓉”字,读音与王品荣的“荣”字完全相同,书写也较为相似。所以二人都
不用“云荣”或“云蓉”款。再说,“云”字与“荣”和“蓉”连缀,也无意境。
文革期间,红色岁月,王品荣先生可能用过“红岩”款。因为罗广斌、杨益言著
的小说《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
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先后被改
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在文革时期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听藏友说他数年前见过“红岩”款紫砂作品。本人没有见过,照推理王品荣应当用
过。说不定他还用过“红平”款,没见过此款作品,不敢妄下断语。1968年12月
28日,任淦庭先生去世,众徒弟的紫砂陶刻作品多署名“子云”“子红”“子芬”“子
华”“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小”“子”款,以示哀悼和怀念,王
品荣此时可能用了“子平”“小萍”“小平”等款。
文革后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人们开始返璞归真。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们一样,
王品荣也改用“石”字款,更艺名为“石平”。近年,王品荣先生又继续使用前期用
过的“云岩”款,为紫砂铭饰。
本人家藏云岩、陶齐双款刻绘小一颗印,一面是喜鹊登梅,其对面是竹子;另外
两面一个是陶齐篆刻“怡神”二字,一面是云岩草刻“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
不春风”,刻绘淋漓酣畅,方寸之间,自有章法。本人还见过“云岩”款文革壶和
花瓶。以及“云平”款紫砂大金钟花盆和“云萍”款的大马槽花盆。
二、朱炳浩
朱炳浩(1944—),现用艺名“石陶”。1955年跟随前清秀才、紫砂艺人鲁辉章先
生学习陶艺制作,1958年,在《人民代表任淦庭》的故事创作比赛中取得了第
一名,被故事的主人翁——紫砂雕刻泰斗任淦庭所赏识,并收为徒弟。文革开始
后的1968年或以后,由于家庭出身或其它所谓的政治原因,朱炳浩回乡务农。
改革开放后,重操旧业。近年与女儿朱芊芊、女婿范治平共同经营“石陶紫砂”
陶艺坊。
如前所述,任淦庭给徒弟取的艺名都是“云”字辈。朱炳浩也不例外,他最初的
艺名是“云石”(网上说任老的另一徒弟邵新和最初艺名“云石”当是误传。另外,
老一代陶刻家诸葛勋除了用“友石”艺名外,还曾用过“云石”,但“云”字是繁体
字)。朱炳浩先生还在早年用过“石云”这一笔名,因其笔画简单,方便陶刻落款,
且与“云石”只是前后倒置一下而已。本人家藏云石、石云双款小一颗印,笔法一
致,又证云石、石云同为朱炳浩先生署名。
此外,还用“云陶”署名。“云石”“云陶”,都去掉前面的“云”字,合起来就是“石
陶”。在学徒时期之初,为了陶刻落款之便,除了“云石”之外,还曾经用过“云兵”、
“云丙”。本人家藏“云兵氏”款六方弓式花盆一只,刻法老辣,疑为任老做给朱炳
浩学习之用的样板作品。
“云陶”、“云溪”、“丙陶”这几个艺名相对稍晚一些。是在熟练掌握陶刻技法,
能做到游刃有余之后才用的。本人家藏“云石”“云陶”款大金钟各一只陶刻风格完
全一致。本人家藏“云陶”款红四方直口中签筒花盆(规格:10.2×10.2×14.3㎝),
刻有荷叶和青鱼、水草,并刻有文句“花雨来时游鱼乐”,并题年款是“六五年”,
说明1965年前后朱炳浩先生用过“云陶”款。
“习陶”、“石陶”这两个笔名在文革开始前后使用。江苏宜兴方言,“石”“习”“溪”
读音是分不清的,故“云石”“云溪”,“石陶”“习陶”同属朱炳浩之艺名。落款1968
年所刻的一批小一颗印(刻小四方凸奎抽角花盆,规格:13.5×13.5×11.5㎝)、小
半颗印(色高小长方凸奎花盆,规格:13.2×10.3×8.8㎝)、高小四方盆(色高小
四方漂口花盆,规格:11.3×11.3×10㎝),多具“习陶”、“石陶”款。本人家藏一个
高小四方盆,一盆同署“习陶”、“石陶”二款。本人家藏小半颗印数只,所刻公鸡、
山水、人物,以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文句,非常灵动,令人爱不释手。
朱炳浩先生没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凭,没去中央工艺美院或其他高校进修过,加
之文革时期的特殊境遇。使他与“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
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无缘,但他经过两位名师的指点,具有良好的艺术天分,
对书法、绘画、篆刻有特别研究,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加之穷苦人家出身,
刻苦勤奋。故其作品注重诗、书、画、刻融紫砂陶艺于一体,作品刀锋纵横,金
石味浓,故其藏品广受社会欢迎和收藏。
改革开放后,朱炳浩先生焕发出积蕴几十年的创作激情,陆续创作了《十八
罗汉系列》、《一百零八将》、《十二金钗》、《大悲咒》、《阿弥陀经壶》等一系列紫
砂陶刻精品力作。
朱炳浩先生非常勤奋,他的传世之器较多,其中有陶刻紫砂壶、花盆、花盆、文
房、紫砂板画等。本人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刻的一个紫褐色四方鼎状大花盆,
刻有砖瓦文、篆文,足见朱先生技艺之全面。
朱炳浩先生以其在紫砂陶刻界的卓越贡献和富有才情的技艺,应当被高度重视。
其藏品肯定会经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
三、鲍仲梅
鲍仲梅(1944—),陶刻泰斗任淦庭的弟子,与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等国家
级工艺美术大师同门。早年从事紫砂陶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紫砂壶嵌丝技
术的研究和实践。现为江苏省工艺名人。其妻施秀春,乃著名陶艺家施福生之女、
施小马之同胞姐妹。其子鲍镶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孙女(徐达明之女)
徐曲的丈夫。乃世家友好,紫砂联姻。
鲍仲梅早年学徒时期(1958年5月—1966年前后)署名“云梅”,因其姓名中
有“梅”字,任淦庭二十余位徒弟中只有他的姓名中带有“梅”字。本人家藏几个落
款“云梅”的花盆,其中一个圆鼓型盆(托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21.7×21.7×22㎝),
还有一个紫砂锅,署名“云梅”。
文革开始后,红色年代,激情澎湃,受其他师兄弟影响,改笔名为“红梅”,本
人没有见过“红梅”款的紫砂作品,但听其他几位藏友说曾经见过红梅款的花盆。
文革期间,鲍仲梅先生还曾经用过“喜连”、“红连”“红莲”款,因为鲍仲梅先生姓
名中有“梅”字,一生钟爱梅花,事实上,他也非常喜欢创作梅花、喜鹊登梅、喜
上眉(梅)梢之类题材的作品。“仲梅”画“喜上眉(梅)梢”,喜上加喜,那不是
“喜连”吗!梅花代表坚贞,凌寒独自开。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红梅赞》:“红
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
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这首歌在当时影响很
大,唱红全国。红梅、红岩等红色标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红色代表喜庆,“喜
连”变为“红连”、“红莲”,就不难理解了。本人家藏一只“喜连”款小半颗印(色高
小长方凸奎花盆:13.2×10.3×8.8㎝),笔法与“云梅”款一致。
文革后期,随着鲍仲梅先生年龄、学识、技艺的增长,文化大革命的激情消退,
开始追求本真,回归自我。受其他师兄弟影响,笔名也改成“石”字辈。起初,鲍
仲梅先生也可能用过“石梅”款,但很快发现用“石梅”不妥,因为清代中期嘉庆、
道光年间有个紫砂名家朱朱坚(字石梅,或石眉、石楳),他善画墨梅、人物、
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于是鲍仲梅先生遂将笔名改为“梅石”。本人
手头藏有“梅石”款红色四方漂口盆一只(16.8×16.8×15.5㎝)。
鲍仲梅先生刻画风格多变,其双刀刻画,用力较深,刀锋起落转合衔接自然。
单刀刻画,笔法娴熟流畅,富有神韵。
鲍仲梅先生现在很少给别人的紫砂作品上刻画,多给其子鲍镶、儿媳徐曲刻画
美工。名家带后生,薪火相传,以培养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四、邵新和
邵新和(1935年生,一说1939年10月生,卒于2007年元月),他出身于宜兴
紫砂世家,曾祖邵大赦(名家邵大亨之兄),祖父邵云如(紫砂陶刻专业的开山,
任淦庭之师),父亲邵洪明(邵云如次子,陶刻有书卷之气)。邵新和于1956年
10月拜任淦庭为师,专攻紫砂陶刻。1980年调到紫砂二厂,任高级工艺美术师,
又致力于制壶造型艺术和陶刻,把书理、画法、陶刻、造型融会贯通。他一生主
要贡献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紫砂后学,其中包括吴扣华、邵泽平、王小君、史雅
琴等。
1956年10月,邵新和与王品荣、张赦棠、朱蓉娟等一起,师从任淦庭先生学
习紫砂陶刻。任老给王品荣取的艺名是云岩(“岩”字的繁体字写作“喦”、由“品”
和“山”组成,故给王品荣取名“云岩”),“岩石”连缀,就顺着给邵新和取名“云石”
(“云”者“云如”也,邵新和祖父之名;“石”者“石溪”也,任淦庭曾用之艺名),很
快考虑到“云石”乃当时仍健在的陶刻名家诸葛勋曾经用过的笔名(只不过“云石”
之“云”是繁体字而已。任老所有徒弟在学徒时期署名“云”字皆简体书刻),就不
再使用“云石”之名(二年后,1958年朱炳浩进入师门,又再次使用此名。诸葛
勋先生于前一年去世)。邵新和在学徒早期,为了刻写方便,用“云合”,“合”取“和”
之音。本人见过“云合”款的紫砂作品。同时,还可能用过“云心”,“心”取“新”之
音。本人见过“云心”款紫砂花盆,大号四方弓式,1960年前后作品。后来,随
着他陶刻技艺的全面提升,已经做到了随意操刀、游刃有余,也开始使用真实姓
名“新和”之“新”字,故名“云新”,期间还曾用过“云星”款。因“新”“星”音近。
文革时期,曾用“立新”笔名,取“破旧立新”之意。本人家藏大金钟一只,刻绘
一只鸟儿立在梅花绽放的梅枝之上,旁有一支盛开的海棠花,另一面陶刻行书“疏
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并落款“六七年三月立新刻”,当是邵新和先生文革初期
的力作。
文革初期的1968年12月28日,任淦庭先生去世,众徒弟紫砂陶刻作品多署
名“子云”“子红”“子芬”“子华”“子平”“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
“小”“子”款,以示哀悼和怀念,邵新和可能用了“少新”款(1984年还有微型盆陶
刻署名“少新”,不知是邵新和本人还是后学者所刻,做盆者是“友如”)。
改革开放以后,邵新和与其他艺人们一样,焕发出了新的艺术生命。1980年
调到当年成立的紫砂二厂,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紫砂器型设计,培养紫砂新
人。“新和”谐音“新禾”,禾苗,嫩叶,代表新生命,于是改艺名“叶生”、“业生”、
“业新”另外,自古以来“以和为贵”,邵新和姓名中有“和”字,所以,此阶段也用
过“桂叶”“桂业”等,因为“桂”“贵”同音,且“桂”字更有意境。如果邵新和是阳历
十月出生,正是阴历八月桂花飘香时,所以用“桂”字。后来他带的徒弟也多用“业”
字辈,本人见过“业仁”“业平”“业芬”“业芳”“业春”等款紫砂作品(也可能是随着
徐秀棠、邵新和等一起在紫砂二厂工作的任小松、王品荣、曹婉芳等师兄弟姐妹
们此时的艺名。此乃本人推测,没有查阅档案资料和调查访问)。本人家藏一只
署名“叶群”刻的四方凹奎高筒花盆,器型硕大,做工考究,陶刻洒脱,较为少见,
疑为徐秀棠或邵新和的作品。此外,本人家藏“德新”“维新”书款的红色小水底花
盆若干,看陶刻风格和砂料像建国前后的作品,比较成熟流畅,很可能是陈志新
(又名陈五大)的陶刻作品,而非邵新和所刻。
后来邵新和还可能用过“邵文”艺名,因为“邵”、“绍”同音,“绍”有继承之意。
“文”“明”连缀成“文明”,邵新和之父“邵洪明”有“明”字。也就是继承其父邵洪明
的事业。最后邵新和的艺名是“邵业”,因为其祖父邵云如,曾祖邵大赦,曾叔祖
邵大亨的紫砂事业远比其父邵洪明更辉煌,故应当继承祖上数代人辉煌的事业。
所以“邵业”之名,既有“邵”姓,又体现祖上和自己的紫砂事业追求,是最完美的
艺名,也是邵新和一生艺术追求的归宿。
邵新和先生在书、画、刻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既有家学传承、耳濡目染,
又有任淦庭大师耳提面命,加之自己不懈的艺术追求,其作品的艺术性已经臻于
化境。但市面上“业生”款等紫砂签筒盆等陶刻作品,多为紫砂二厂生产,而紫砂
二厂当时以生产商品紫砂为主,相对来说不如紫砂工艺厂(紫砂一厂)的用料和
做工,其收藏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本人感觉邵新和先生与徐秀棠大师这二位师兄弟关系非常亲密。一方面,
可能是二者在性情、志趣等方面比较相投;另一方面,他们祖上也有亲戚关系,
因为徐秀棠先生的外曾祖是邵大亨,或邵大亨的兄弟或叔伯兄弟(其外祖父邵云
甫,舅父邵元章、邵茂章、邵宪章、邵全章,母亲邵赛宝等皆以紫砂名世),而
邵新和的曾祖父邵大赦是邵大亨的兄长。所以二人是姑表世亲。徐秀棠先生负责
创办紫砂二厂时,就把邵新和给“挖”了过去。
本人通过对这一辈老陶刻艺人的署名情况进行作品认真比对、逻辑推理,越来
越敬重的他们精湛的陶刻技艺;敬重他们渊博的人文,尤其是艺术素养;敬重他
们“蜡炬成灰泪始干”、薪火相传的无私育人情怀;敬重他们对艺术的孜孜追求、
锲而不舍精神。值此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日,向培养了无数紫砂后学,已经
逝世五周年的邵新和大师默哀、致敬!
五、冯希雅
冯希雅(1938—),女,1955年8月拜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先生为师,她是建
国后继徐秀棠、咸仲英之后,任淦庭招收的第三个徒弟,也是任老的第一个女徒
弟,在师兄弟姐妹中享有较高的威信。1990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贡献工艺
美术事业”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紫砂陶刻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
冯希雅在学徒时期(1955—1966),起初,任淦庭先生给她取的艺名是“云雅”,
因其姓名中带一“雅”字(“希”字没有“雅”字更富有意趣)。但初入此途,任老考
虑到“雅”字字义虽好,但笔画太繁,不利于初学者陶刻落款,于是代之以“云亚”。
随着陶刻技法的娴熟,后来慢慢她也开始用“云雅”署名。本人家藏“云亚”款14
吋白圆瓶一件(高35.6cm),色刻海棠三尺花盆一件(规格28.5×25×16.5㎝),
刻绘的主题都是燕子和桃花,刻画生动形象,意境雅致,让人不知不觉想起朱自
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文革开始后,像徐秀棠、谭泉海、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师兄弟一样,也
将“云”字径改为“红”字,那么,原来的“云亚”也就变成了“红亚”。“红亚”有“红色
亚洲”之意(咸仲英有“红中”落款,“红色中国”之意)。本人家藏“红亚”款小一颗
印花盆一只(刻小四方凸奎抽角花盆,规格:13.5×13.5×11.5㎝),四面刻画:一
面刻喜鹊登梅,其对面刻竹子;另外两面一面刻草书“春风化雨百花香”,并落名
款“红亚”,其对面刻篆书“迎风”二字,并题年款“一九六七年七月刻于蜀山”。
本人没有见过“红雅”款的紫砂作品,猜想可能会有。
文革后期,乃至改革开放后,冯希雅大师也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将艺名中
的“红”字去掉,换成了“石”字。即由“红亚”变成了“石亚”,“红雅”变成了“石雅”。
现在冯希雅大师还一直在用“石雅”做笔名。
其实,由“云亚”、“云雅”,到“红亚”、“红雅”,再到“石亚”、“石雅”,冯希雅
大师艺名的变化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由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文
化大革命”十年,再到改革开放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缩影;也是她一生献身紫
砂陶刻事业的缩影。
此外,在文革前后,冯希雅大师还曾经用过“西崖”和真名“希雅”署款。本人家
藏一只“西崖”款的上圆三尺花盆,刻画花鸟,鸟用蓝色,较为艳绝。还藏有一只
“希雅”款圆鼓型盆,刻画的也是桃花和飞鸟。
冯希雅大师从艺五十余年,擅长刻绘花鸟、梅竹,尤其擅长刻画山水和桃花,
陶刻作品能够做到“虚实有度,力见于刀”,既有大丈夫的豪气,又不失女人的妩
媚。
六、咸仲英
咸仲英(1940—),著名陶刻家任淦庭的徒弟。号冰心,中国江苏省名人、研究
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
手指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其妻陆巧英,擅长做壶坯,与咸
仲英先生的陶刻可谓珠联璧合。其女咸晴,在陶艺界也崭露头角。
像上述鲍仲梅先生一样,咸仲英先生从学徒时期,到文革时期,再到改革开放
以来,其陶刻作品署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也有多个署名。
首先是学徒时期(1955年5月—1966年)。因咸仲英姓名中有“仲”“英”二字,
所以,他一生中所用笔名多与此二字有关。起初任淦庭先生给他起的艺名是“云
仲”、“云英”。因为任老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
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
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所以任淦庭先生为
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
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等)。
鲍仲梅先生名字中也带“仲”字,但他1958年5月才拜任老为师,比咸仲英晚
了整整三年,所以“云仲”当是咸仲英的笔名。事实上,“云仲”与“云英”的刻绘风
格一致,所刻诗文、所画内容也都完全一致,足证“云仲”款式咸仲英,而非鲍仲
梅所刻。
学徒期间,咸仲英还可能用过“云寅”款。因为“英”“寅”同音。当时从事陶刻者中
只有咸仲英的姓名中带“英”字。
文革时期(1966—1976)。文革开始后,受时代浪潮影响,革命情绪空前高涨,
咸仲英也像其他师兄弟那样,把“云仲”“云英”改为“红仲”(红中)“红英”。还曾
经用过“一中”署名,因为“咸”内有“一”字,“仲”右侧为“中”字。或者,“仲”字左
侧偏旁草书可以写作阿拉伯数字“1”,右侧是“中”字,“一中”,一个中国,统一
中国,符合文革时期台海局势紧张、蒋介石反攻大陆、“金门岛事件”等当时社会
现实。
文革后期,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红色色彩变淡,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学识、
技艺的不断提高,开设始返璞归真,由“红”字款,变为“石”字款。因为他们的工
作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上(紫砂原本就是宜兴丁山黄龙山里的矿石)刻绘、美工。
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的壶坯上(指的是“干刻”,“湿刻”较为省力些)刻绘。咸仲
英,也不例外,他也将笔名改为“石仲”“石英”。期间,还用过真名“仲英”款。
本人家藏“云仲”“云英”“云寅”、“一中”“石仲”“石英”“仲英”款花盆各一二件,
“红英”款在网上见过。“”红仲“红中”款只是我逻辑推理,没有见过实物,猜想可
能会有。
改革开放以后,咸仲英曾用过“冰心”款,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年来,曾
与唐冲合作,署名都是“仲英”或“咸仲英”。他与妻子陆巧英合作的“济公壶”获过
大奖,可谓书法、绘画、陶刻、造型,还有佛教文化、民间济公神话传说等都融
汇其中,是典型的文化壶。近年,多为其女咸晴所做壶艺刻绘美工。
七、张赦棠
张赦棠(1940—),1956年10月拜任淦庭先生为师,学习紫砂陶刻。学徒期间,
深得任老心法。此外,还潜心研习碑帖、《芥子园画谱》等。曾与冯希雅、王品
荣等以“小辅导”的身份指导过1958年招收的艺徒,例如,同一师门的谭泉海大
师等。
按照任老给徒弟取名的规律,应当在他的姓名“赦”或“棠”字前加“云”字,但“云
赦”(“赦”,《說文》:“置也,釋也。”即赦免、宽容之意。)“云棠”,都没有字义
上的联系,连缀在一起没有很好的意境。如前所述,任老与民国时期陶刻名家邵
云如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非同寻常。为纪念邵云如恩师,任老给徒弟取名,都
是“云”字辈。邵云如有两个儿子:邵洪坤、邵洪明,二人也都从事紫砂陶刻。徐
秀棠大师乃任老建国后招收的第一个弟子,任老对这个青年才俊寄予厚望,希望
他日后能够像师爷邵云如、师叔邵洪坤、邵洪明一样在紫砂界做出非凡的成就,
于是就给他取艺名“云洪”(“云如”之“云”,“洪坤”“洪明”之“洪”)。任老给两年后
招收的新徒弟张赦棠取的艺名顺着徐秀棠大师“云洪”,接着叫“云清”。二人真实
姓名中都带“海棠”的“棠”字,海棠绿叶红花,徐秀棠先生后来更艺名为“云红”,
张赦棠先生也更名为“云青”。究竟是任老所改,还是他们二人在陶刻实践中自行
更改,怕只有徐秀棠、张赦棠二位陶刻大师自己心里清楚。事实上,“云红”、“云
青”,确实要比“云洪”“云清”更富有诗意、更有意境,笔画也更为简单,陶刻署
名也较为方便。
文革时期,不知是张赦棠先生为人低调,革命热情不够高涨,还是由于政治等
原因脱离了紫砂陶刻事业,他似乎没有用过带“红”字的笔名。再说,“红青”二种
颜色搭配在一起也没有太多意蕴,“红清”更在字义上讲不通。
一个网友发帖子说,他有个“石青”款的紫砂作品。“石青”当是文革前后张赦棠
老人家曾经用过的笔名。
去年,本人从宜兴丁山镇朱新华女士紫砂店里购置了一套18件的“曼生十八
式”,是张赦棠先生近年所刻,署名“云青”。其实,“云青”反过来就是“青云”,“青
云直上”是非常有意蕴的艺名,所以,年过古稀的张赦棠大师现在还在用此笔名。
本人家藏张赦棠先生“云清”款鼓型盆一对(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规格:
21.7×21.7×22㎝),所刻花鸟极其鲜活,所刻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
风满楼”,是张赦棠先生早年文革前作品。还有一套二头四方弓式(二头色刻四
方弓式三尺花盆,规格:18.5×18.5×14㎝23×23×17㎝)。所刻花鸟,富有神韵;
所刻诗文,笔法娴熟,清秀细腻。
由于个中原因,张赦棠大师的早期陶刻作品存世不多,但每件都刻绘认真,尤
其是所刻花鸟格外传神。国内职称评定,除了专业技术之外,还有文化科目的考
核,所以张赦棠先生没有“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名
人”等各种头衔,但鉴于他在紫砂陶刻领域所做的贡献,以及他高超的陶刻技艺,
应当给予其在业界应有的地位。任淦庭先生没等到国家授予他“工艺美术大师”
的称号,他的身份就是“陶刻艺人”,谁也不会否认,他是培养大师的大师,是紫
砂陶刻界的泰斗。
八、陈凤妹
陈凤妹(1941—),徐秀棠大师之妻。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先
生学习紫砂陶刻。八十年代以后不再从事陶刻,主要从事紫砂壶艺的创作。她技
术全面,功底扎实,代表作品《大吉壶》、《凤壶》、《龙生九子》等多次参展并获
奖(多与徐秀棠大师共同设计,陈凤妹制作)。
1958年5月,她与谭泉海、毛国强、鲍仲梅、束旦生等一起进紫砂工艺厂,
拜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因为陈凤妹的名字中有一“凤”字,按照其他师兄
弟姐妹的取名规律,笔名当为“云凤”或“云风”,但是“凤”字当时还没有简化,其
繁体字写作“鳳”,“月”字框内是一繁体的“鸟”字,笔画太繁,不便于初学者陶刻
署名。于是任老给陈凤妹起的艺名是“云月”。这样笔画简便,易于陶刻署名,并
且“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何等诗意啊!为何不叫“云风”呢?试想,“云风”
就是“云儿被风吹散了”。“云风”倒置过来就是“风云”,“风中之云”“风云变幻”“天
有不测风云”等,不甚吉祥。通过对上述几位陶刻大师当年任老取名情况的探讨,
我们一方面深感任老早年为了生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凭藉过人的
聪慧、意志和勤奋,其人文艺术素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一方面深感任老为
给学生取个较为吉祥、且富有文化艺术气息、诗情画意的艺名,所花费的心思和
良苦用心;并由此感受到他作为父辈、作为业师对学生那份亲如父子(女)般深
深的爱。
另外,陈凤妹姓名中还有一“妹”字。本人见过一个大金钟花盆,落款是“云娣”。
许慎《说文解字》:“娣,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所以“云娣”是陈凤妹曾经
用过的艺名无疑。可能是为了纪念任老,徒弟们都曾以“小”“子”入款,例如“子
云”“子红”“子芬”“子华”“子石”“子陶”“子波”“小秀”“小林”“小雨”等,陈凤妹也不
例外,她曾经用过“小月”“小妹”款,笔者家藏有此二款的紫砂花盆各一件。
另外,文革期间,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焕发出青春的激情,以“红”字入艺
名。陈凤妹也把“云月”改成了“红月”。本人家藏一只红色梅花三尺花盆,落款是
“红月”。风格、砂料与“云月”款完全一致。文革后期,革命浪潮减退,人们变得
清醒了,这一时期,她曾用过“石月”款。
徐秀棠先生1954年拜任老为师,是任老建国后带的第一个艺徒(解放前任老
就带过一个范福筹,艺名“瘦石”)。陈凤妹1958年入此师门。二人相见,很快就
相恋、结婚了。婚后,夫妻俩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在陶刻事业上共同切磋进步。
他们非常喜欢刻绘这样的画面:双鸟栖息在盛开的寒梅枝头,而与梅枝连理的是
一支盛开的海棠花。此种画面的设计是很有深意的。梅,凤妹(梅、妹同音);
棠,秀棠。真像《长恨歌》中所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鸟栖
比翼,花开连理。这是何等精妙的构思啊!每当我欣赏着家藏的几个徐秀棠和陈
凤妹二位大师陶刻的紫砂花盆时,看到这样的构图和创意,就会联想到他们年轻
时浪漫的爱情,以及终身相依相偎、共斗严寒,共度时艰,同时又展望着绿叶红
花盛开的海棠般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作品不是他们俩刻绘的,还会是谁呢?
九、束旦生
束旦生(1944—),现用艺名石雪、硕陶斋主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
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谈尧坤、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
陶刻。在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其精工华丽的
艺术风格,在艺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艺术成就陶艺家”。
束旦生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立新陶瓷厂),自幼耳濡目染,有家学
渊源。1958年5月,与谭泉海、毛国强、鲍仲梅、陈凤妹等一起进紫砂工艺厂,
先后拜谈尧坤、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徐秀棠先生可能早年在学徒时期用
过“云生”、“缶生”、“石生”诸款(因任老曾用石溪、缶硕等笔名,徐秀棠是建国
后任老带的第一个徒弟,所以自称“云生”、“缶生”、“石生”。笔法与徐秀棠大师
其他作品一致)。沈汉生大师姓名中也带一“生”字,所以没法再从“生”字上头取
名,那么,只有在“旦”字上说事儿了。“旦”字由“日”“一”构成。云日,不知束旦
生是否用过,但“乌云遮日”“乌云蔽日”不甚吉祥。于是就用“旦”字末笔“一”,即“云
一”。本人家藏“云一”款枕式小花盆一只。因为“元旦”,也就是一月一日,“日”“月”
合起来就是“明”字,他还用过“云明”款,见过紫砂作品。“旦”就是天明了。“白昼”
的“昼”字下面是“旦”字。于是又改名“云白”。二字前后倒置一下就是“白云”。“白
云”要比“云白”更富有诗意。但是比较通俗、常用。后来,师兄弟们都曾以“小”“子”
字入名款。已经有任小松叫“子云”,毛国强最初也曾叫过“小云”(毛国强的“毛”
字,即小羽,云字辈,即天边的“小云”)。所以束旦生取名“小雪”。因为自然界
最白的就是“白雪”。随着年龄、阅历、学识、技艺的增长和进步,艺名已经从天
上转到地上,从不可触及的“白云”,变成了可以捧在手里的“白雪”了。随着其他
师兄弟改名“石”字款。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改成了“石雪”。青石立白雪,何等意境
啊!再说,刻石刀在坚若铁石的紫砂陶上刻字时,紫砂屑纷纷滑落,恰似雪花飘
舞。束旦生大师现在用的正是“石雪”这一笔名,在艺名选择上已经达到了极致。
其陶刻技艺也渐入佳境,炉火纯青。
本人家藏“白云”款花盆数件,其中有海棠三尺、梅花三尺、上圆三尺、四方弓
式等,没见过马槽、圆鼓形等大器。
束旦生大师的姐姐是束凤英大师,她师从顾景舟先生学习做壶、制盆等。工艺
炉火纯青,也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姐弟俩可谓是除了徐汉棠、二位工艺美
术大师之外,紫砂界的另外一对双璧了。早年姐弟俩经常合作,一个做壶,一个
陶刻装饰,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近年束旦生之子束群也成长为国家级工艺
美术师。父子合作,儿子做壶,父亲陶刻。舐犊之情,洋溢其中。
十、夏俊伟
夏俊伟(1946—),国家级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64年进紫砂工艺厂,拜任淦庭先生为师,学习陶刻装饰。1965年进南京艺术
学院美术系,受教于著名教授孙文林、中国艺术学系创始人张道一教授。七十年
代在宜兴陶校任装饰专业教师。八十年代在紫砂厂任教育科、技术科负责人。九
十年代专攻紫砂艺术的创新。参与《江苏省陶瓷工业志•紫砂章》撰写工作,主
编《当代紫砂群英》、《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等专业书籍,多次担任宜兴紫砂陶行
业职称考评评委,被相关行业聘为艺术顾问。
1964年,夏俊伟与李美金等同年入厂,拜任老为师。是任老晚年所收弟子之
一。起初,任老给他取的艺名是“云下”,因其姓氏“夏”与“下”同音,且利于初学
者陶刻落款署名。但“云下”二字既无意境,更无气势,从而改成“云上”。本人见
过一对四方弓式花盆,署名“云上”刻。但随着陶刻技艺的得心应手,夏俊伟自己
也不满足于这一笔画简单、字义单一的艺名,曾用过“云霞”艺名,因为“夏”“霞”
同音。但考虑到“云霞”字义虽好,但女性化特征明显,男人不宜用。于是,就开
始在真实名字“俊伟”二字上琢磨,遂改为“云奇”。因为“俊伟”乃“英俊”、“伟岸”
之意,“奇”也有“特殊”“奇异”“罕见”之意,任老寄希望他成为一个“大丈夫”“奇男
子”,所以改名“云奇”。又因“奇”“齐”同音,故又用艺名“云齐”。本人家藏一个署
名“云奇氏”刻的大马槽花盆,刻工老辣,疑为当年任老给夏俊伟所做的样品,供
他日常临摹学习之用。文革开始后,不知他是否用过“红霞”款笔名署款,本人没
见过该款作品。再后来,随着其他师兄弟们改为“石”“陶”字款艺名,夏俊伟也改
为“陶奇”、“陶齐”。因“齐”字有“整齐”“端庄”之意,字义更为中性、理性。所以
直至今日,夏俊伟大师除用真名“俊伟”署名外,还乐用“陶齐”之名。
夏俊伟大师主要贡献在于对紫砂陶艺的传播和对紫砂新人的培养,当今很多青
年陶艺家,都曾受其教益,可谓桃李天下。其创作态度严谨,从不不苟且,故紫
砂作品传世较少,收藏价值较高。
像石雅、石雪、邵业等艺名一样,最初都是基于原始真实姓名的字义、字音、
字形,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传统字辈观念(“云”字起首),又经过文革激情岁月
的洗礼(“红”字起首),最后的艺名已经和他们的艺术境界一样,达到了炉火纯
青(“石”“陶”字起首),终于达到了极致。极致之后,就是大巧若拙,返璞归真,
又重新回归到原点。五十年多年前,一群懵懂的青年,拘谨而羞涩地站在清瘦、
严肃的任老面前,圆圆的眼镜片后面是一双睿智而友善的眼神,任老问的第一句
话,可能就是:“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徐秀棠”“我叫谭泉海”“我叫鲍志强”“我
叫毛国强”“我叫沈汉生”“我叫夏俊伟”“我叫鲍仲梅”“我叫咸仲英”“我叫束旦生”。
感慨唏嘘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的轮回”?
本人有幸接触过几个宜兴当代陶刻名家,有幸生活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伟
大时代,有幸亲眼见到过、收藏过一些陶刻家当年的精品力作,更有幸接受过很
多同龄人没有接受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较为完整的、有体系的、严
格的学术训练,故能够从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艺术学、博物学、文字学、音
韵学、训诂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同时结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方法和注
重口述采访方法搜集资料,阅读大量紫砂学术专著和论文,并将自己所得结论与
实物作品一一认真比对,将诗、书、画、印,真、草、隶、篆,壶、盆、瓶、盘、
锅、炉、尊、鼎,都能够欣赏、会意和研悟。
自信来自于实力,谦虚是一种态度。谦虚不是故意客套,谦虚一种学者必备的
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的导师们常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是:“话不要说得太满”。因
我本人没有亲见当年大师创作之情形,所以,我还是恳请大家,尤其是健在的当
代陶刻名家,对我所做的推断做一评析,指出其中的不妥和谬误之处,以正视听。
“把历史还给历史”,“把真实还给真实”,不要给世界,给后人留下太多的谜语和
遗憾。让天下爱好紫砂者和藏友们学得清楚,藏得明白,晚辈幸莫大焉!我想,
这也是当代紫砂陶刻家们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十一、李美金
李美金(1947—),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她于196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任淦
庭先生学习陶刻,1965年进南京艺术学院轻工美术设计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
回厂后继续从事紫砂陶刻、设计。设计的紫砂壶作品有昭君壶、拜月壶、海洋壶
等。
在学徒时期,因其真实姓名中有“美”“金”二字,所以,任老最初给她取的艺名
就是“云美”,因“云美”与师兄鲍仲梅“云梅”音近,故改为“云丽”,因“美”“丽”同
意,常连缀使用。但“丽”字繁体字为“麗”,笔画太多,为了署名落款方便,常简
化“麗”字,仅留上半部分的一半。本人家藏一只该款马槽花盆和一只高签筒(红
四角筒花盆,规格:18.3×18.3×28.3㎝)。此外,该时期还可能使用过“云金”款,
但二字组合到一起并无意境,于是仅用“金”字下面的“玉”字,故名“云玉”,笔画
简练,并且字意不错。本人见过文革时期“云玉”款紫砂花盆。此外“云美”与“蕴
美”同音,她还用过“蕴美”款。李美金姓李,她还曾用过“晓李”款笔名。“晓李”
与“小李”同音,又有“早晨之李树、李子”的涵义。本人见过一只小一颗印花盆,
落款是“晓李”和“石陶”,是她与朱炳浩大师合作陶刻。
文革时期,不知她是否用过“红丽”“红玉”两款艺名,本人没有见过,只是推测
可能会用过。后来随着其他师兄弟姐妹纷纷改用“石”字款,她也使用过“石玉”艺
名。改革开放后,开始用“美金”真名书款,因为追求“$”(美元、美金)已经成
为不用隐晦的话题。
本人家藏一把海洋壶,造型奇特,构思精巧。壶体下半部分像一只海豹的身子
(两面各刻两条海洋鱼类,共四条鱼,寓意“四季有鱼”“年年有余”),壶流是海
豹的头颈部。壶把是一只海马造型,同时又是海豹的尾巴(壶流刻有海豹的眼睛、
胡须;壶把刻有海马眼睛和身体上的花纹)。壶体的上半部分还有一个圆形大海
蚌的一半壳反扣在海豹的上面,海蚌壳上刻有八朵海浪,每朵浪花里都有一个嵌
入的圆形的绿豆大小的玉。使浪花更有立体感,更为生动。壶盖是由扇贝的一个
扇面组成,扇贝上刻有纹路,扇贝的上面还雕塑了一只海螺作钮,易于抓捏。整
体造型生动、陶刻流畅。盖内印章是篆书“美金”,壶底篆书“李美金”。估计是上
世纪八十或九十年代所设计的紫砂精品力作。
十二、谭泉海
谭泉海(1939年7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
级工艺美术师,副总工艺师,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中国民间文化
杰出传承人。1958年入紫砂工艺厂,跟随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雕刻装饰。1976
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得梅健鹰、杨永善、张守智、白雪石、陈若菊等名家指
导。1979年特大紫砂挂盘《松鹰》《群马》为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1984年雕刻
装饰的《百寿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92年《百帝图紫砂鼻烟瓶》
分别获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会、国际精品大奖审一等奖。1994年《历代文化紫砂
艺术屏条》获全国陶瓷评此一等奖。近年,其两个女儿谭晓君、谭晓燕从事紫
砂壶艺的创作,同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谭泉海先生多为女儿所做茗壶加以陶刻
装饰。
谭泉海先生真实姓名中有“泉”“海”二字,故其一生陶刻署名皆与此二字密切关
联。学徒伊始,任老给他取的艺名是“云全”。因为“全”与“泉”同音,且更易于陶
刻初学者署名落款。本人家藏一把文革前海棠壶,一面刻画竹叶两支,一面刻“含
英”二字,取“含英咀华”之意。落款是“戊戌秋云全刻”,戊戌年,即1958年。此
作乃谭泉海入厂拜师当年的习刻,陶刻态度严谨,但明显较为拘谨而稚嫩。后来
随着他陶刻技艺的娴熟,开始落款“云泉”。本人家藏一对“云泉”款大金钟花盆,
为文革前60年代初所刻。都是一面刻画花鸟,一面刻字,或楷或隶,自成章法。
其中一只刻有诗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据我推测,文革前,谭泉海还
可能用过“云海”、“云波”二款,但没见到实物,不敢妄断。
文革开始后,红色浪潮,激荡澎湃,像其他众师兄弟姐妹一样,他也改名“红
波”。因为“红泉”与“洪拳”同音,不雅;且“泉”乃泉水叮咚、涓涓细流,甚至波平
如镜,毫无气势,与当时的豪情壮志、波涛汹涌的革命形势不合拍。“红海”,因
海有潮起潮落,不符合一往无前、浩浩荡荡的革命形势,且西亚与北非之间有一
内海,叫“红海”,与中国地隔悬远,毫不搭界。也可能起初偶尔用过“红泉”“红
海”二款,但很快就改定用“红波”,取“红色的波涛”之意,完全符合当时波浪壮
阔的革命形势。“红波”款紫砂陶刻作品存世相对较多,但多为陶刻精品(好砂、
好工、好刻)。1968年12月28日任老去世,众徒弟纷纷用“小”“子”字起首作为
艺名。谭泉海也曾用过“子波”落款,但较为罕见。
改革开放后,实事求是,返璞归真,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纷纷改为“石”
字款,他开始用“石泉”。如果再接着文革时期的“红波”的“波”字,而叫“石波”就
毫无意境了,而“石”“泉”连缀,让人想象到泉水叮咚,让人想起泉城济南趵突泉、
淑玉泉那种泉、石相得益彰的画面,极富意境,故今日谭泉海先生还乐用此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谭泉海先生直接用其真
名“泉海”落款署名,以张扬个性,独创品牌。本人家藏近年谭泉海先生陶刻、鲁
文英创做的笑樱壶,有谭泉海先生亲字用毛笔书写的证书。其陶刻风格与前期风
格一贯,一脉相承。
谭泉海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求艺的态度,超越常人的书法、陶刻天赋,五十余
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那份执着,成就了他的事业和英名。“中
国工艺美术大师”既是国家授予的,也是人民授予的。其陶刻风格严谨而不拘谨,
清秀而不清瘦。其作品凝聚了传统文化之精粹,并结合当代紫砂造型之美,所放
射出的张力、灵动与神韵,远迈晋唐,毫不逊色于古代名碑名帖。本人以为,单
从陶刻艺术上来看,谭泉海先生的陶刻技艺已是炉火纯青、臻于化境。整个宜兴,
整个丁山,无出其右者。其人注定会不朽,一如邵云如、陈少亭、任淦庭,他在
陶刻界代表了一个时代;其陶刻作品注定会传世,一如明清以来历代名家传器,
她们是紫砂名家精心养育的宠儿,所以,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陶刻水准的最
高技艺。
十三、沈汉生
沈汉生(1946—)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研究员级高
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1959年入紫砂工艺厂,拜紫砂艺人谈尧
坤、范泽林为师学习陶刻,1960年转到任老门下。1982年获轻工业部全国评比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84年获德国莱比锡国际金奖1项,2004年获太湖
国际博览会大阿福金奖1项,2005年获杭州西湖博览会大师百花杯金奖1项。
徐秀棠先生可能在学徒时期曾用过“云生”、“缶生”、“石生”诸款(因任老曾用
石溪、缶硕等笔名,徐秀棠是建国后任老带的第一个徒弟,所以自称“云生”、“缶
生”、“石生”。笔法与徐秀棠大师其他作品一致)。师兄束旦生姓名中也带一“生”
字,所以没法再从“生”字上头取名。“汉生”,据我推测,最初的真名应该是“旱
生”,乃“大旱之年所生”。高级农技师、江苏省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王长军
撰文曾说过,江淮地区的干旱,是有规律,有周期的。1945-1947年间,江淮地
区曾出现过特大旱情,最严重的要数1946年。沈汉生先生就出生在1946年江苏
宜兴。但“旱生”不雅,真名就改为“汉生”。旱灾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即便多年后还
是很深刻的。为了图个吉利,1959年沈汉生师从谈尧坤和范泽林时,两位老师
给取的艺名是“雨养”,因为只有雨水的滋养才能根深苗壮、花繁枝茂。1960年,
改师从任淦庭先生。因任老徒弟都是“云”字辈,所以取“云”“雨”二字,合起来艺
名为“云雨”。本人家藏一个上圆三尺花盆,乃“云雨”刻。“云雨”使人想起“巫山云
雨”,不雅。所以“云雨”款紫砂作品传世不多。因宜兴当地方言“雨”“如”不分,所
以沈汉生还曾用过“云如”款。因“云如”乃邵云如之名讳,用之不妥。后来也不再
使用。本人见过“云如”款紫砂签筒花盆两只,其陶刻风格一以贯之,是文革前作
品,绝对不是民国时期邵云如先生本人作品。
文革开始后,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纷纷改为“红”字款,他也顺理成章地改
为“红雨”。朱可心之孙朱新洪曾对本人说过:“红雨是我师傅沈汉生先生的笔
名”。本人家藏一只1967年“红雨”刻鼓型盆,用“毛体字”刻的是毛主席诗词:“踏
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期间还用过“虹雨”,因“红”“虹”同音。还用过“心
雨”,因为“革命者的心是红的”。任老去世,众徒弟纷纷用“小”“子”辈落款,故他
曾用过“小雨”款。后来朱可心之孙、朱泽华(艺名朱雨)之子朱新洪师从沈汉生
学习陶刻。也曾用过“小雨”款。但刻工、砂料、做工都与沈汉生的作品差别很大。
文革后期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纷纷改为“石”字款。顺理成章地改为“石雨”。使
人想到“乱石如雨”,不吉祥。还曾用过“石声”。因为“石雨”“石声”,“雨声”由静
态变为动态,比较富有诗意。后来将“雨”改为“羽”,变成了今天还在使用的“石
羽”。卢纶《赛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另外,西方古代直至近代,都用鹅翎笔书写。陶刻刀就像鹅毛笔一样在坚若玉石
的紫砂上书写。可以说“石羽”之名已经达到了极致,一如沈汉生先生的陶刻作品,
臻于化境。文革前后,他还曾经用真名“汉生”落款刻紫砂花盆。本人见过一只署
名“汉生”的紫砂盆。
文革开始时,沈汉生大师当时才20岁出头,他的陶刻天赋就已经展现出来。
他陶刻的书画在当时已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书法,更是佼佼者。所刻字体无论
楷书、行书,草书,还是隶书、篆书,都能运刀自如,陶刻风格是笔意纵横、淋
漓酣畅、恢宏大气。故“红雨”款紫砂盆深受藏家欢迎。
本人推测,文革时期沈汉生先生与徐秀棠大师关系较好,他们一块研究毛主席
诗词,用“毛体字”陶刻紫砂花盆,尤其是四方高筒盆和大鼓形盆,刻有“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等毛主席诗句。有时
还在一个紫砂花盆上两人创作,落两个人的名款。
十四、毛国强
毛国强(1945年6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
国手指画研究会终身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出身于宜兴紫砂世家(其父毛顺兴是著名的陶艺家、紫砂经销商)。1958年入宜
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先生学习紫砂陶刻。后受书法家陈天然、沙曼翁等人
指导。1982年作品《12件鼻烟瓶》(合作)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展评一等
奖,《五件紫砂挂盘》获二等奖;1994年作品《心经六条屏》获第五届陶瓷艺术
设计创作评比二等奖。作品《狮象玉鼎》(合作)、《特大百寿瓶》陈设在中南海
紫光阁。
1958年5月,与谭泉海、束旦生等一起入厂。起初,因为当时年仅13岁,在
师兄弟姐妹中年龄最小,个头也不大,加之他姓“毛”,天边的云彩远看就像一片
羽毛。于是,随着其他师兄弟姐妹“云”字辈起名,叫“小云”。“羽”“毛”经常连缀
成“羽毛”,所以,他还用过“小羽”之名。“小”“少”二字音近、形近、意近,他还
曾用过“少云”款。
后来文革时期,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改名“一束”,把每一根“毛”捆成“一束”,
团结起来就是力量,就能“国富民强”,与其真名“毛国强”越来越在意义上贴近。
后来觉得“一束”虽然代表“团结”和“力量”,但不甚雅致。且束凤英和师兄束旦生
这对束氏姐弟都姓“束”,用之不妥。“毛”就是“细小”的意思,例如“毛毛细雨”,“九
牛一毛”等等。所以后来改为“一粟”,取“沧海一粟”,“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
腋成裘”之意。国家强大要靠众人之力,靠一点一滴的积累。著名画家、书法家
刘海粟先生之名,也是“沧海一粟”的缩略语。“一粟”比“一束”更有艺术性,含义
也更为丰富。所以直至今日毛国强大师还在用“一粟”之名。
在正式用“一粟”笔名之前,毛国强还曾经用过艺名“一淑”。“淑”有“精湛”“美好”
之意,但多指女性,例如“淑女”等。所以用之不久,即废弃不用。故“一淑”款传
世作品不多。
其作品风格洗炼隽永、气势恢宏。既保留陶刻传统,又张扬个性。
本人家藏“小羽”刻大马槽花盆一件,一面刻花鸟,一面刻篆字,刻工精良。此
外,家藏“一粟”款紫砂颜料盒一只,盖上刻石鼓文七字。盒体刻行草“凌云健笔
意纵横”七字。其他诸款的紫砂花盆等本人也都见过或收藏。陶刻风格一致。
更多推荐
电紫砂锅什么牌子最正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