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泊尔无烟锅-切尔西股票

2023年9月10日发(作者:龙鸣剑)
檐下之美——北京故宫梁头彩画分类例析与配置分析
摘要】梁头是屋梁在檐下外露的端头。明清两代梁头面积增大,其上彩绘成为
建筑的装饰元素之一。明清建筑虽高度程式化,但却由于《工程做法则例》保存
不善而未留下关于彩画的明确资料。本文通过考察北京故宫梁头彩画,整理宫殿
中不同等级彩画的位置分配,详析三种彩画类别的梁头做法,试图呈现一套相对
完整的北京故宫梁头彩画资料。
【关键词】北京故宫 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 梁头
一.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的严格规范,这种规范发展到清朝已相当完备,几乎不
给建造者留下任何创新空间。有理由认为,作为王权象征的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
《工程做法则例》来营造修建的,因此对于故宫的考察分析或许可以还原《工程
做法则例》图样中缺失的彩画部分。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资料查询,从“梁头”这一细处出发,能够探讨宫廷彩画
规律。选择梁头彩画,一是明清两代梁头较前朝增大,彩画面积和种类均有发展,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梁头虽位于檐下目力能及之处,但目前学界鲜有关注梁
头彩画者,希望本文能够在这一领域尽绵薄之力。
二. 考察范围
本文考察范围为北京故宫中轴线、东西六宫和宁寿宫建筑群及乾隆花园,选
择这个范围是出于三点考虑:故宫建筑排布以南北对称轴为核心,其上布置着故
宫最主要的宫殿群;东西六宫为嫔妃住所,在宫中为从属地位,因此其彩画能在
严格的等级制度之外留存画师的自由创作,以至于“各院之间在设计上竟无任何准
确固定之关系。” ;宁寿宫建筑群与乾隆花园结合了庭院与宫殿,工艺水平极高。
三. 故宫彩画分类图样与配置
北京故宫中的彩画样式主要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倦勤斋
室小戏台室内的海墁式彩画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1. 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清代宫廷特有的彩画,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种类,仅被用于皇家
宫殿、庙坛等重要建筑。花纹繁复密集,以走龙蟠龙为主要母题,配以西番莲纹、
吉祥草纹等,大面积贴金,体现皇家建筑的豪华庄重。
在北京故宫中,施和玺彩画的地点有:
端门、午门五殿、太和门及其两侧的贞度门与昭德门、体仁阁、弘毅阁、四
座崇楼、太和殿及其两侧的中左门与中右门、中和殿、保和殿及其两侧的后左门
与后右门、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养
心殿、西六宫(咸福宫,长春宫,翊坤宫)、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永和宫、
景阳宫)、皇极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畅音阁。
和玺彩画的梁头图案以贴金龙纹及龙纹的变形纹为主。北京故宫梁头和玺彩
画可以分为三类:
1) 具象龙纹
本文共统计到两件具象龙纹。
前者位于太和殿角柱柱头铺作上端,青底贴金,头部在上尾部在下,即营造
则例中所述“升龙”,符合“升青降绿”的规范。后者位于与咸福宫平柱柱头铺作上
端,内部嵌套弧线组成的菱形并绘制龙纹,姿态与前者几近一致。
2) 变形抽象龙纹
北京故宫中抽象龙纹比具象龙纹更常见,在考察范围内即统计到9种不同的
纹样。抽象龙纹由具象龙纹变形而来,部分图案已经变形呈现花朵藤蔓状,但仍
能从其形态与具象龙纹的对比得到其中的密切联系:花朵由龙头演变而来,而藤
蔓即龙身,细枝则为龙的四肢、须发。一般来说,抽象龙纹梁头的正中以体积较
大的金色花朵作为视觉中心,周围饰以须蔓。
3) 墨线装饰
与相对规整的宫廷营造相比,畅音阁的彩绘别具特色。部分梁头采取了简洁
的墨线装饰:绿色底,正中黑边金色方块,梁头边缘用金色与白色进行两圈勾勒。
2. 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元代。有学者认为旋子花纹来源于佛教艺术
的宝相花,是在莲花或牡丹母体上经过加工而得到的纹饰,因其吸取众花形象而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寓意清净、纯洁、庄严 。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常
用于一般官衙、庙宇、城楼等建筑,特点是两端的分瓣圆花纹。
在故宫中,旋子彩画见于以下地点:
午门侧翼、熙和门、协和门、各主要宫殿的廊屋与配殿、隆宗门、景运门、
月华门、日精门、御花园(浮碧亭、万春亭、澄瑞亭、千秋亭、四神祠等),东
六宫(景阳宫、景仁宫)、奉先殿、皇极殿周围廊屋、景琪阁、怀远堂(珍妃
井)。
旋子彩画的梁头可以分为三类,即旋花纹、龙凤纹与简单墨线,而又以旋花
纹最有代表性。
1) 旋花纹:共统计到六种,不考虑梁头形状有四种。由于后期修复多次,旋
花种类已经不易区分,推测可能分别为烟琢墨石碾玉、墨线大点金、雅五墨,另
有一件旋花轮廓用墨线,仅有花心点金,花瓣用青、绿色退晕,不符合任何一种
分类,疑是后世修复所致。
2) 龙凤纹:旋子彩画仍有运用龙纹做梁头装饰之例,有两例见于景仁宫配殿。
其中一件旋子龙纹梁头画面中央龙头部分并未完全变化为花朵,仍留有动物的痕
迹,如眼部、下颚等。
形四角没有纹样装饰。
梁头蝙蝠纹繁复密集,刻画精细。蝠身倒挂,双翅展开,尾翼上扬,下颚穿
环(推测从铜钱纹样变化而来),四周围绕云气。画面下方有芭蕉扇和葫芦,二
者均为暗八仙,有八仙庆寿之意。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抽象装饰的特点,如
尾翼、胡须部分有线条化趋势,与抽象龙纹有相似之处。
2) 器物纹
在统计的故宫苏式彩画梁头的59种纹样中,器物纹占了48种,数量之多、
变化之微妙都值得细细考究。施用器物花纹的地点主要为储秀宫、翊坤宫、钟萃
宫。
储秀宫的梁头彩画以器皿为主,如瓶、壶、罐、葫芦、圆盘、六方盘、笔筒
等。瓶的形状、各异,或有花纹;圆盘有无花纹、莲叶纹和龙纹三种,下方均承
以碗垫,而碗垫又有灵芝状与多龙托环状两种;另有一件双鹤壶,以鹤腿作壶托,
鹤颈作壶把,形态蜿蜒,细节精美。值得注意的是一幅彩画中出现了佛教万字图
案。
翊坤宫梁头彩画同样是器物纹,但除器皿外,此处较多的出现了书房用具,
如书本、书卷、毛笔、印章等。一件笔筒上绘有太极图与八卦图案,体现了道教
思想的渗透。
钟萃宫梁头彩画保存较好,同样是以器皿瓜果、文房四宝为主,从构图上,
这里的器物几乎没有单独出现的,都是两三件甚至四五件物品并置在同一个画面
中。其中一件彩绘中出现了佛教万图案。
就绘制技法来看,这些彩画考虑到了观者的观看角度,所有器皿均为从下往
上看的方向,露出部分底部;其次器物注重明暗关系的处理,甚至出现了类似西
方油画厚涂的技法。两者结合,画面带有一定的立体感。
3) 文字纹
咸福宫院门及院中均施用为汉字纹梁头彩画,共统计到三种纹样,分别为“江
山永固”、“千秋万岁”与“富贵长春”。
4) 花卉纹
花卉纹分布在畅音阁以北的寻沿书屋及其周围房屋的檐下。画面内容有牡丹、
兰花、芍药等,均为红花绿叶,颜色有明显深浅晕染,梁头边缘用金色包边。较
之器物纹,花卉纹用色鲜艳、造型单纯。
5) 墨线装饰
苏式彩画梁头仍有用简单墨线之例,该例梁头为黑色底,中间有绿色方块,
边缘从内到外用绿色、白色、黑色勾勒。
四. 北京故宫梁头彩画特点分析
1. 总体礼制规范下的灵活处理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施用彩画规整有序,彩画
故宫中的彩画不对称分布也许只是出于统治阶层个人因素的偶然现象,终究
改变不了宫殿建筑严正的大体布局。但从中国建筑史上来看,不对称的构图普遍
出现于明末江南园林中,如拙政园、狮子园等均是施设随意之作。北方皇家园林
如颐和园多取材于这些南方园林,为总体基调严肃的北方建筑带来了活力。
2. 对单一形象的变形与扩展
和玺彩画梁头与苏式梁头均体现了画师对单一母题的抽象变形。
和玺彩画的具象龙纹可以看出明显的龙头、龙身、龙爪,但抽象龙纹仅仅保
留龙的大体姿态,动物形状已经转向植物形象。比起动物形态,植物的创作自由
度更大,藤蔓走向与分岔等可以由画师自由安排,创造出丰富的图样。
苏式彩画中对于静物的发挥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仅仅是围绕“盘”主题就衍生
出约17种不同的样式,就连盘托都有不下五种,体现了工匠的纯熟创作技巧与
浪漫创作思想,作品在严格礼制约束下仍然保留生命力。
3. 佛教与道教的共存与融合
在东西六宫彩画中,同时出现了道教的太极图、八卦图和佛教的万字图样,
体现了两种教义在中国文化下的多元共生。佛儒道三家虽然纷争不断,并且不同
的王朝对二者各有所侧重,但其共生亦由来已久,例证众多。如西安碑林博物馆
存有一块石碑,两面凿刻老子像,另两面凿刻释迦摩尼像;又如作为道教“洞天福
地”的南岳衡山,同样随处可见佛教寺庵。
有学者在诸多史实的支撑下提出清朝统治者是重佛轻道的,但从梁头彩画里,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道教并未受到贬抑。在北京故宫内部并未建有佛寺或
道观,但就就乾隆时期的北京城平面图来看,全城共有道观六座,佛寺十五座,
散布于全城各处,分布并无特殊规律。这从宏观上体现了两种思想的共存,为内
城梁头彩画的两教并存提供了一个合理而有力的背景。
【参考书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 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于倬云等:《禁城营缮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4. 郑军:《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5. 郑军、卫风:《中国吉祥图案设计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6. 王晟:《中华吉祥图案趣谈》,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年。
7. 何俊寿主编:《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赵立瀛,何融编著:《中国宫殿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大王椰木业-靶材概念股票

更多推荐
和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