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发(作者:)
悦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近段时间仔细研读了黄玉峰老师所著的《“人”是怎么不见的——杏坛真言之二》一文,很有感触。黄老师从母语教学、读写教学、高考批判、人的培育和教师的职责等5个方面阐述了自身的从教理念和感悟,许多地方对我很有启发。
虽然黄老师从事的是语文教学,而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但语言的教学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许多教学的观念与英语教学可以互相印证,相通相融。该书第一章以“还我琅琅读书声”为题,开宗明义,讲的是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不能读死书的道理。如果把这个道理放到英语教学上,就是让学生们多接触课外的英语读物,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致力于悦读在二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把网上下载的原版读物轮流借给孩子们阅读,这些英语读物寓教于乐,既有趣易懂,孩子们乐于亲近,又能够与日常单词、句子、语法教学中的难点环节相互补充,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同时把下载的动画故事上传到QQ空间、微博或微信上鼓励家长陪同子女共同阅读,同时还会在课后与学生们交流读后感,一来二去,许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喜欢学英语了,对我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我能够坚持上传。工作得到肯定令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黄老师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中对教师“独立人格”的精辟阐述也进一步鼓励了我要求孩子们加强课外阅读的做法坚持下去。在过度追求应试教育的当下,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既能够保证升学率又能够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拐点。坚持课外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多地汲取优秀的资源和养分,塑造完美人格。课外阅读没有应试的负担,能够轻松进行。孩子们更能够对其亲近,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一项娱乐活动进行。在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知识的积累,素质的养成和英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这些进步也许最终能帮助孩子达到“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思想境界。
黄老师在文章中再三重申兴趣减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钻进去,才能有高效率。对此我愿意与大家共勉!
2013.11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二
闲暇之余,倚靠床头,认真阅读了黄玉峰老师所写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一书,看到教育界的一个个顽症,着实愕然。纵观现在中国的整个教育大环境,应试教育已然成风。家长把孩子当作追求功利的工具;教师坐镇,把学生当作机械练习的机器;初高中学生应付着大量的习题,挑灯夜战,连最基本的睡眠都被剥夺,这林林总总,不堪入眼的现象,俨然脱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可见,中国的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过阅读,我看到了黄老师对教育现状的审视与反叛,欣赏他渊博的才识,佩服他敢说真话的勇气、敬重于他的人格魅力。作为驰骋在中学语文教坛多年,又极富经验的特级教师,他站在了人的角度剖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一个个阳关灿烂、充满朝气的个体,却在教育这根“指挥棒”的鞭笞下,被打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看看如今的学校,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搞什么抽象性的分析: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呀!缩句的窍门在哪儿呢?这句话写什么呀?教师在课堂上如地雷般地狂轰乱砸,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且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教师还要求答案必须统一,学生想越雷池一步,有点个性化的想法,竟会被教师当场反驳,甚至批评,这些无不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试想,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模式下学习,他怎么能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怎么能不对咱们的国语学习心生厌恶呢?
哎!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时时纳闷,听说读写,该积累的都不积累,该吟诵的不背诵,该记忆的不记忆,该规范写字的不好好写,该表述的表达不出,悠悠十二载,学生的腹中空如洗,学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走到这一步,这真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面对如今教育界的这颗“毒瘤”,我们的黄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语文,就要多读、多背、多看、多思、多议,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课堂,重赋语文教学活跃的生命力。是呀!黄老师讲的确实有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习,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汲取篇章段落中的精华,吸收消化,最后化为已有。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就应该让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多记一些好词佳句,多参与课堂的探究,多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游学”,我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逐步提高。
时光流逝,一眨眼的功夫,我已经做了23年的语文老师,有时,我也常常感到困惑,很迷茫、甚至更多的无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呢?读了此书之后,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它给我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背离语文学科本位的课堂我们不要,空中楼阁式的课堂我们不要,花里花俏的课堂我们不
要,我们需要的是能自由呼吸、自由生长,返璞归真,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愿景,真切期待语文“理想国”的出现。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三
振兴教育,从我做起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随想
中国教育体制确实受到社会大众的“讨伐”颇多,小伙伴们争论起来,也就一句话总结: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采用文中的话说:“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由生长,是让人性升华,是要让人快乐,而我们的教育却给人带来痛苦,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是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研读了黄玉峰老师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一文之后,颇有感受。文中黄老师的言词激昂,着重指出了对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身在教育一线教师们时常思索的问题。
校领导也一直坚持提倡教师们学习交流各类教育文章及书籍,以求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大家也都赞叹过国外的教育,如美国的、日本的或英国的等等。赞叹之余便会感叹:以我们的力量能做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可能改变现有教育体制,更无能力加大教育投入。那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刚踏入教育岗位那会儿,迷茫过、挣扎过、彷徨过,而近两年,也算是成长了,既然个人力量绵薄,那就做自己呗!用微薄的力量,从我做起。我不能改变大环境下的教育,但是我有能力要求自己,有一点点小理想,有一点点小责任,有一点点小担当,有一点点小精神,从自身做起,在我们校园这个小环境中作一些改变,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想毕竟不能与现实等同。理想中,孩子们应该个个可爱讨喜,个个听话乖巧,个个聪明伶俐;而现实中,面对孩子们的顽皮捣蛋、迥异个性,面对他们之间时常出现的小打小闹、惹是生非,面对他们的不听指挥、无纪律性等等,不得不让我和他们“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要拼上耐力和嗓音。(“高音”就是这样炼成的!)此时,“发飙”的我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幸而身边的同事、老师们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与继续努力的勇气,因为我们都站在教育战线的同一边。吴文静老师的“严而有格”,钱美琪老师的“严谨细致”,马燕彬老师的“雷厉风行”,吴军华老师的“博学多才”,王玮老师的“温柔可亲”,孙咏梅老师的“认真负责”,李岚老师的“求真务实”,赵燕老师的“矜矜业业”,傅筠老师的“统筹协调”,焦鹏杰老师的“敢于创新”,沈燕老师的“虚心好学”,陈燕老师的“言行一致”, 叶文谊老师的“踏实肯干”,王沪徽老师的“文采飞扬”,孙廷元老师的“幽默风趣”······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自身的能量,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与借口去埋怨教育体制而不努力呢?就算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声音,又怎么样呢?难道为了一句话而邋遢做事?我想,那应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模糊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的反射给别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要学会“不抱怨、不排斥”,学会让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只要打心眼儿里喜欢,便也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其实,阅读本文时,偶有心绪不宁,毕竟文中多抨击教育体制,有无奈,有不满,有愤慨,但也在文中看到了希望,有对教育教学的建议、有对教师团队发愤努力的欣慰,有对教师刻苦学习的满意。阅读的同时也带动着我的情绪,颇为“劳累”的变化过程——从“激愤”到归于“平静”。
校运会时,一(1)班的小朋友在杨君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儿歌“我们都是小蚂蚁”的表演,印象深刻。因为我们教师队伍,也可以是一群勤勤恳恳的“小蚂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而需要集体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
又能成为一支“团结友爱”的TEAM。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直到成为一群人的团队,成为一个充满教育正能量的小环境。
即使在教育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如意之事,但也相信,振兴教育,可以从我做起,当每个人都有这样信念的时候,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远吗?如果大环境里“包容”不下小环境,那就努力让小环境里的教育正能量发散并辐射到大环境里的每个角角落落吧!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四
教读书更教做人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近来,在忙碌的教书和班主任工作之余,读了毛校长推荐的黄玉峰老师的《“人”是怎么不见的》这本书,感慨颇多,佩服连连!感慨黄老师的“离经叛道”,感慨他的“直言不讳”,佩服他的“扎实功底”,更佩服他拥有一颗善良之心。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应站在育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黄老师书中很多篇幅都把“以生为本”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以生为本”并不是教育改革的口号,更不是教师拿来写文章的理论标签。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这才是“以生为本”的第一步。接下来,重要的便是如何把意识化为行动,如何把意识付诸实践。我们时常感叹如今的老师非常忙碌,但是忙碌之中有多少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一届一年级新生都能在学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收到生日祝福,小寿星的名字每天滚动播放,充满人性化的举措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自
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学校便是学习驱动力之一。可想而知,把理念化作行动,融于我们的教育细节中是何等重要!
从教育到教学,同理可得,课堂教学中更应多一点人文性,让课堂多一点色彩,多一点灵气!作为语文老师,跟黄老师有一样的担忧:现在的语文课少了书声朗朗,少了各放异彩,究其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没时间肆意阅读,语文课少得可怜,语文书却厚厚一本。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又该怎么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教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呢?恐怕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如黄老师所言,老师要“嘴下留情”,少讲一些,多留些时间给学生熟读、吟诵、品味,何妨来一点囫囵吞枣?前几日,教《我属猪》,这是一篇小诗歌形式的文章,内容浅显,充满童趣,学生喜欢得不得了。于是,我就在课上开展了小组朗诵比赛,学生兴致盎然,无须多言,个个读得精神抖擞、声音响亮、充满感情。朗读指导也免去了,朗读评价也由学生自己来,可是读书却读得出奇得好!在我们的课堂中,或许放手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做一个会教书更会教做人的老师是我追求的境界!
读书笔记:“人”是这样不见的五
在校长的推荐下,翻开了黄玉峰老师的《“人”是怎么不见的》。本以为是枯燥难懂的专业书籍而心中发憷。翻看后,慢慢被黄老师简洁而犀利的语言所吸引,才打消了之前的顾虑。
黄玉峰老师一直自称是“教育的反叛者”,在《“人”是怎么不见的》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的中国教育堂而皇之地运用五根绳索——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捆绑住我们的学生,让教育沦为应试的奴隶,让灵性的“人”慢慢消失。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黄老师才不得不大声疾呼——“人”,归来兮;教育,归来兮。
黄老师的大声疾呼在质问我们,质问每一个站在教育一线,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等职责的教师——在走进教室,面对孩子们之前,我们有没有静下心仔细想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想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孩子们能解出复杂无比的奥数题,能说出一段流利程度不亚于美国人的英文吗?仅仅是能考出好成绩,考上知名学府吗?仅仅是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般加工出多少数量的博士、硕士吗?
不,这些远远不够。真正的教育也不该是这样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着爱的心灵,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能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感觉到快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教育本应如此,可现实呢?
想起5年前的黑色高三,所有人都告诉我——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转折点,要么飞黄腾达,要么一蹶不振。因而当时的我整天埋头题海,愁容不展;数学成绩的间歇性起伏,更是让我备受心理折磨。我相信所有应试教育的过来人,都有过这样一段日子,深受其苦,谈何快乐。
想起某天夜里,班级qq群里居然一反常态,热闹异常。点开一看,发现家长们正在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哪里的辅导班效果比较好。互相交流经验之余,正摩拳擦掌,准备帮自家小朋友去报名。
是呀,不是说“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吗?脑海里想象着被爸爸妈妈推着往前跑的小小身影,在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7、8岁的年纪,周末本
该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乐的美好时光,如今却被困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里。不知20年后的他们回忆童年时,想起的会不会只有补习老师模糊的脸庞?想到这,我有些于心不忍。但转念想起那些学习效率比较慢、每次练习都“错误百出”的小朋友,心肠又不得不硬下来——他们确实该好好补补课。想着想着,就联想开来:如果他们的成绩上去了,平均分也自然水涨船高,不合格率也会慢慢变小……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才惊觉自己的变化:不知什么时候起,分数在我眼中也成了如此重要的事物了。当年以学生身份被教育的五根绳索困住,好不容易摆脱了束缚,谁知如今却又要以老师的身份被困住。原来,黄老师说的一点也没错,那所谓慢慢不见的“人”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老师。
幸而,及早发现,绳索还未绑死。庆幸之余,也有些后怕。如果不是这声呼唤,我会不会沦为“以分论人”的老师?那我的孩子们会不会和5年前的我一样,整日在题海里战斗着,满身疲倦?
万幸,这只是“如果”。
病态教育的反思六
记得在徐教院参加新教师礼仪培训的时候,有一课时是讲中国传统礼仪,请来了北京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彭林老师。讲座上,他批评我们上海的教师听讲座态度不认真时,黄玉峰老师便举手,经过同意站起来反驳彭教授的讲座枯燥乏味,主讲人没有积极性如何能调动我们台下听众的兴趣?然后,台下掌声一片,我们并不是不重视彭教授的学富五车和丰富阅历,而是拥护黄老师义正言辞的为我们站脚,因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是绝对没有胆量敢质疑彭教授的话的,更不要说反驳了,而那次的讲座真的是有点枯燥,中间有一个细节是,彭教授把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文章从头读到尾,我们也就没有能找到与其互动的点。
因为黄老师的率性与洒脱,扳回了我们上海教师的颜面与自尊心,于是,
我便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回去一查才知道,他就是《『人』是怎么不见的》的作者,曾经被《中国青年报》称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叛徒”。他是复旦大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师生涯已有四十年,他把大半辈子献给了教育,总结并揭露了很多教育上的显性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现。有幸拜读了黄老师的书,果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独到、犀利的看法,他站在人的角度上,剖析中国教育的痼疾,并不只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黄老师在“功利主义驱动”病态教育时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的爱的心灵,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所以,他特别在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重视体育刻不容缓”。我们不可以把像奥运会这样的竞技体育作为是我们中国人打造良好的体育的一个标志,我们需要的是全民体育提高。要全民提高,首先就是提高意识,只有心理上意识到了体育对我们健康,对国家本质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身体自然会被支配着工作的。我们上实附小的阳光体育活动,数学思维活动课,体锻活动课等等就是完全符合了黄老师要求的全民体育,从带领到室外活动的教师到学生,每一个人都运动到了,这才是全民,学生们僵硬的手脚都打开了,才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扩散。革命的本钱存好了,还怕学习不好么?教育目的还有让学生成人,不但在精神上成人,而且在体质上成人。身心都发展了,民族再不会是“东亚病夫了”。
而在“训练主义猖獗”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做着流水线一样的活,在学校这个“车间”里,随着老师做着同样一件事,失去独立的思考,叛逆的思想,被培养成一个个听话的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是哪里。我所教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在接受着一个个标准答案的熏陶,接受着一个个用在爱国志士,文人雅士身上的价值度极高的词语,让他们死记硬背;应该启发性地让小朋友自己积累,接触更多新颖、实际应用度高的东西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再总结辅助,效果才会更好,因为小学生强有力的记忆力,会在热闹的课堂上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书中“加固成长中最底层的基石”也应该是黄老师想结合这一个教育病根给出的建议。在时下流行的的“国学热”中,应该有计划有系统性地让学生们读一些经典,通过学习养成自身主动学习的习惯,内化为自觉的需求。
“技术主义助阵”的病态教育,教师像是在上面玩杂耍一样,各种招数使完,学生还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内容。所以,花哨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复杂高端工具并不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甚至我觉得不应该算作一个考核点。上课基本的模式,课后批改作业次数,各种规范化的要求……这些量化了的技术主义,阻塞了学生创新精神,因为老师没有余力在课堂上拓展内容,或者随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形成性思考,写个详案,想到学生能说的每一句回答真的是个好事么?为什么不能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需要回去翻阅资料再解答的呢?这样不是更好的满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主导其学习的教学要求了么?所以教师不应该对分数有无止境的贪婪,更多的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七
有幸拜读了黄玉峰老师的著作《人是怎么不见了》,被黄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到黄玉峰老师是一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教学的人。这本书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贝”。在书中你看不到丝毫华而不实的空谈理论,摆花架子,点点滴滴都是黄老师几十年教学工作中的真知灼见,让人读来是那么的亲切、实在,不愧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我觉得专家就要像黄玉峰老师那样,既是一名思想者,也要是一位实践者,那样才有发言权。
同为语文老师,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课。阅读了黄老的文章,以及结合之前看到过的一些学术见解,它们都一再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使我不由得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我想:只要做到两点,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第一、多读书。第二、多写作。
不知大家记不记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着实很有震撼性。一个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在完成识字教学后,哪怕所有的语文课都用来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的情况强。可见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们语文老师一直觉得自己是干得最苦最累的,现在想来是不是都是无用功呢?我们现在也都在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可学生的能力怎样发展,又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首先在教学中
要树立自己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爱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老师要通过一周仅有的几节语文课,以课文为载体,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然后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语文学科不容推诿的使命是陶冶人文修养,促进沟通交流。那自然离不开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阅读习惯也该从小时候就着力培养起来。那么小学阶段应该读些什么呢?个人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应该以童话故事为主。它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要知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无限啊!中高年级则可以读读儿童诗歌、经典小说。对于一些美文佳句要熟读成诵。人的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只有记住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而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的语文应该是积累的语文。如果班中的学生能手不释卷,那老师一定感到很欣慰。
再来说说另多数同学和老师头疼的作文,黄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写作的问题,我非常赞同黄老的观点——小小学生不宜作文。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吸收为主,多看多读多背,书读多了,生活丰富了,感情上来了,有了表达的欲望,那时再让他们“吐丝”也不迟。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动笔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做做摘录、写写日记,写写读后感,不限长短,旨在勤动笔头、有感而发。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学习。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可喜的成效。
实力来自于刻苦、来自于孜孜以求,我要以黄玉峰老师为榜样,实现语文教学工作更大的突破。
更多推荐
老师,学生,教育,教师,语文,孩子,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