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防静电地板品牌十大排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

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

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

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

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

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

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

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活动材料: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

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

认识,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

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

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

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

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原

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模拟实验的

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

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教师提供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

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

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

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

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给地表

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

识,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

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板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六大板块不停运动:碰撞、分离

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变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抗震防灾的意识,了解防灾自救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

力。

活动手册说明:抗震防灾的小常识可以在课前搜集,也可以在课后搜集,在课下完成海

报的制作。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制作的海报,掌握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知识,将科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际。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

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以一张地震后路面的

真实情景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认识,并由此提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

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三个问题,揭示了本课研究的

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

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

识。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

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情分析】

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

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

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

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在上节课的学习

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

习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反映地壳运动的动画

小学: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地震后的公路路面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公路出现了什么现象。

提问:这是发生地震后的公路路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路面被破坏了、路面断

裂了、路面塌陷了)

2.谈话: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对于地震,你想了

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

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变化呢?)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5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猜测成因

(1)提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说明你们的理由。(引导学生依据

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猜测)

(2)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预设:①地壳运动、②地球内部运动)

对预设②的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分?

(预设:地壳)

(3)整理学生的猜想: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的发生可能和地壳运动

有关。你们认为地壳会怎样运动从而引起地震的?

(4)介绍地球六大板块。

谈话:其实,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地球外壳,称为岩石

圈。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这些

板块在不停地运动。

(5)引导:地壳(板块)运动真的会引起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2.分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它们分别可以模拟什么?

(预设:裁成两半的塑料小盒,模拟地壳中的两个板块;泥土,模拟岩层。

将小盒拼接起来,将泥土铺在小盒中,拉开或者挤压小盒,使“地壳”运动,模拟“岩

层”受到的作用力。)若学生无法答出,教师需引导或补充。

(2)明确实验要求:①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②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③迅速拉开

或挤压小盒的两半。

(3)出示温馨提醒:①观察“地面”的变化;②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

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③及时记录。

(4)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

(5)汇报交流:“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

位置有什么关系?

(预设: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分离,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

发生了断裂。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

出现了隆起、褶皱。)

3. 解释成因

(1)出示自然界中岩层弯曲、断裂和错动的图片。

研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张图,根据模拟实验现象,你认为岩层弯曲或者断裂的原因是

什么?(预设: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因此地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超过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和错动。)

研讨:现在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由

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地下岩石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机械变形,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岩石就会断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地震就这

样发生了。板块的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研讨:地震会给地表形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请大家带着问题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说明:资料在本教学设计的板书之后,和PPT13-14的内容相同。有两种方式提供给

学生:1.复印后提供给学生;2.教师用合适的速度播放PPT)

3.学生阅读资料,汇报交流: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

河道形成堰塞湖……

4.研讨:你认为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预设:剧烈的)

5.小结: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

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 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救与互救?

2.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3.谈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做成宣传海报,记

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壳运动会引发地震,地震的发生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

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

形地貌的。

【板书设计】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会引起 会引起

地壳运动 地震 地形地貌改变

【作业设计】

1.请将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材料与模拟对象连一连。

裁成两半的小盒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泥土 两个板块

拉开或挤压装有泥土的小盒 岩层

2.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B.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都是缓慢的

C.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

D.地震对人类有一定的影响

3.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

①乘电梯下楼

②在高楼层,就近躲在厚实的床、桌下

③在平房里,立即冲到空旷地

④不盲目大声呼喊,保存体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 岩层

模拟实验

—— 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地面的震动称为__________,它是岩石圈内的__________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

种形式。

2. 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下会发生__________,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

出巨大的__________,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__________。

3. 组成岩石圈的__________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这些板

块的运动造成了__________。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__________级地震。地震使山体

__________,阻塞河道,形成了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 地震不会改变地形地貌。( )

2. 地震是因为地下某种物质发生爆炸引起的地面震动。( )

3. 地震通常比较强烈,破坏力强。( )

4.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往外跑。( )

5.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 )

6. 地震时会出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 )

7. 地震发生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 )

三、选择题。

1.绝大多数地震是由( )造成的。

A.火山爆发 B.岩层断裂 C.山洪暴发

2.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下列行为不适合的是

( )。

A.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

C.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3.( )是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

A.盆地 B.堰塞湖 C.平原

4.地震主要发生在( )这一部分。

10.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内部温度太高 B.地壳的运动 C.人类的活动

三、简答题。

1.如图所示,找一块薄木板,双手分别握住薄木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

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说一说此过程与地震类似的地方。

2.说一说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四、实验探究。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

图1 图2

(1)图1所示的情形是地震使地面出现__________。某实验小组想模拟这个过程,他们

将泡沫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上一层__________。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铺

好__________的小盒上。

(2)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如图2所示)。将小盒的两半迅速

开,泥土会__________,这就是地面出现的__________;将小盒的两半迅速挤压,泥土

会__________,这就是地面出现的__________。

(3)下面分别是岩层发生弯曲和岩层断裂、错动的图片,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它们是怎

样形成的。

岩层发生弯曲 岩层断裂、错动

(4)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怎样保护自己?

参考答案

一、

1. 地震 能量 解析:地震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

2. 褶皱(或弯曲) 能量 地震

3. 六 地震 解析:科学家将地壳分为亚欧、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六

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

4. 8 滑坡 堰塞湖

二、

1. × 解析: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如堰塞湖、峡谷等的形成。

2. ×

3. √

4. × 解析:地震发生的时间短,破坏力强,要在第一时间找合适的位置躲藏。

5. √ 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板块运动的表现。

6. √ 解析:地震会使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升降运动,使房屋倒塌、道

路损毁。

7. × 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释放,地下会传来轰鸣声。

三、

1. B 解析:绝大多数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为断层地震,是由地下岩

石发生断层而引起的。

2. C 解析:地震刚发生时,有十几秒的时间可以用来逃生,如果在一楼,可以迅速逃

到户外;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要寻找承重墙角落躲避,或躲藏在结实、坚固的掩体下方;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速度很快,外面的人也无法施救,而且地震发生时,要远

离窗边,以免因摇晃而跌落窗外。

3. B 解析: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堰塞湖就是地震形成的湖泊。

4. C

5. B

四、

1. 薄木板断裂时会瞬间发出响声,这就像地震发生时剧烈的响声;薄木板断裂时两只

手会感觉到震动,两只手会有阵痛的感觉,这就像地震发生时的震动。

2. 地震会形成地表断裂、地面隆起、山体滑坡、堰塞湖等地形。

五、

(1)裂缝 塑料薄膜 塑料薄膜 解析:地震大多是岩层断裂引起的,岩层断裂时,

面上会产生裂缝。

(2)裂开 裂缝 隆起或升高 岛屿或山脉 解析:地震可以迅速改变地形地貌。板块

拉伸时地面会产生裂缝,形成峡谷;板块挤压时地面会隆起,形成岛屿或山脉。

(3)岩层受到挤压会发生弯曲,受到拉伸会出现断裂或错动。 解析: 岩层挤压和拉伸

能产生地震,地震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家中,可以躲入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

如果在学校,要尽快跑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如果在教室,尽量躲在课桌、讲台下等有坚固

遮盖物的地方。


更多推荐

地震,学生,发生,断裂,板块,岩层,地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