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装饰-炒股哪个平台最可靠

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2023年9月16日发(作者:余汉谋)

要:宋氏小洋楼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有浓郁的闽

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表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保护和研究闽南宋氏民居建筑,对于地域文

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居; 小洋楼; 风格

AbstractThe house of the Soong's Family from

the architectural form both has the full-bodied Minnan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Red-brick civil buiding

and the Western classical architecture style displays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Protecting and studing the

house of the Soong's Family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excavating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figuring of regional brand.

Key wordsCivilian House Western-style

building Style

1历史背景

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阿拉伯、波

斯、印度诸国异邦来此经商、传教,购地建房的人数以万计,

他们建造的宅第、店铺、教堂等,形式多样,随处可见,有

的外国人与当地人通婚,定居泉州,于是民居建筑中就出现

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

1

洋式的民居建筑,造型独特、平面布局灵活多变、

功能分区合理,门窗、外廊其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

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

连营造。此类住宅适应当时从海外带回的最新建筑材料,有

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

都称为“洋楼”“蕃仔楼”,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

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泉州西街116号的宋宅共分为两大部分,宋宅前面

部分是清末所建,为泉州本地民居风格;后面部分,及宋氏

小洋楼,为1915年辛亥革命以后所建成的欧式小洋楼。该建

筑属宋氏家族所有。1915年,宋氏主要成员宋文普先生从印

尼回到泉州,并从南洋地区(今东南亚)带回该建筑的设计

施工图纸,并带回部分该建筑所用原材料,例如门、窗等。

整个建筑由福建本地经验丰富的工匠施工,并于1915年完工。

经历92年风雨的宋氏小洋楼,期间略加以修复,但92年风

雨和战火的洗礼,使该建筑目前只留下主体和破损的外廊部

分,还有那历经风雨的历史痕迹。(1)

2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

宋氏小洋楼位于福建泉州的西街,该建筑可作为福

建沿海侨乡民居的一种典型代表。

2. 1 拱廊式平面

2

整个建筑由原来传统的单层院落演变成为两层的合

院,二楼正面用欧式拱廊围合,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空间更加

完整。所谓拱廊实为单片拱架,使整个建筑内外空间形象大

为增色,这也是其特有的处理手法。

拱廊式平面是小洋楼常用的平面形式,与西方所流

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其形体多为方正,

柱廊形式有单面或者多面等形式,宋宅所采用的就是三面环

绕柱廊的形式,能够起到空间过渡的作用,并且通过柱廊形

式的变化可以使建筑物的形体产生虚实繁简对比以及丰富的

光影变换等形式美的效果。小洋楼平面的面积仅有数百平方

米,平面外形简洁明了,在变化上无强烈的大进大出,较为

平缓。外形与内部功能紧密结合而又不互相矛盾,使之具有

较强的整体性。

宋宅中最优雅的部分可以说是外廊拱架,整个拱架

围绕着主体洋楼,周围立柱使用红砖砌成,配有独特的柱顶

石,整体色调分明,错落有致,层次感强烈。

整个拱廊属于西式风格,券型拱廊,细致的券顶雕

花,绿色的欧式圆柱栏杆,建造工艺细致,红白绿色调和谐

的搭配,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仍显其优雅。拱廊在二层处

与建筑楼板相连,整个拱廊内外联系着整个建筑,使得建筑

显得完整而不封闭,开放而不暴露,很好地起到内外空间联

系的作用。第二层西洋古典式拱廊和瓶式栏杆使得立面通透

而又增加了层次,富有地方特色的雕花和山墙处理则丰富了

天际线。中西形式的巧妙结合,使得整个建筑活泼而有生气。

(3、图4)

2.3 入口

整个宋宅采用双层多柱廊作为建筑的入口,使得整

个宋宅十分典雅,有着强烈的体积感,通过柱式平面和立面

构成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柱廊单元。(图4)

2.4 门窗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双开门,这在国内民居中的运用

并不多见,使用双开门不仅起到分隔房间的作用。它使被分

隔的两个房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图5)

2.4.2 大门

独特的大门设计,宋宅的入口大门较有特色,在大

门上又单开一小门,可供一人自由进出,据考证可能是用于

夜间晚归人员的进出,方便而且美观,独特的外形可以看出

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图6)

2.4.3 窗户

窗户的形式作为建筑的重要元素,在宋宅中也体现

了其特有的风格,木窗大多设两层窗扇,内为木质细方格窗,

外围玻璃窗,窗套形式丰富,给人以一种厚重感,窗花的形

式多样,雕刻细腻,装饰性很强。

泉州民居户外的窗户都用石板砌成窗框和隔条,内

层加配可以开关的木板窗。宋宅的窗户与泉州本地民居相似,

内部楼板和梁同样均为木质,木质地板冬暖夏凉,

利于通风透气,木质大梁下面采用木质面板吊顶,配合技术

精湛的木刻雕花,整个吊顶美轮美奂。(图8)

2.6 屋顶

宋宅在屋顶的处理上采用西式小洋楼常用的多坡屋

顶,其屋顶设计也相当考究,从高处俯视,红砖红瓦,使建

筑产生高低错落的形体变化并呈现出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在

屋檐下还设有多个通气窗口,小巧玲珑,不仅利于建筑内部

通气,也丰富了造型需要。

2.7 墙体材料与形式

2.7.1 红砖外墙

这是宋宅中西合壁的最佳写照,红砖墙是泉州民居

较为普遍的墙体形式。红砖材料的名称、规格和用途,一般

都有规范。墙面嵌砖,用松枝烧制的红色 “雁只砖”(又称

胭脂砖)质地坚硬,色彩艳丽,尤其是堆码烧制而成的砖面

斜纹,使砖墙更富有自然美。在正立面和侧立面上,整垣墙

用几种规格的红砖,经过泥水工横、竖、倒砌筑,拼叠出优

质地,运用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技术,构成了特殊的

天然“点”状美感。

“出砖入石”手法,常在建筑的北立面所采用,它是利

用碎砖石混筑的墙体是泉州民居建筑中墙体砌筑最有特色的

一种。据记载:“泉州在明万历年间,有一次发生八级大地震,

市区民房倒塌许多,人们就利用倒塌的残砖碎石,进行有规

则的混合砌筑”。石为竖砌,砖为横叠。砌筑到一定高度后,

石块与砖互相对调,使其受力状态平衡,墙厚40cm左右前后

砖石对搭,用土浆水泥粘合,其大块白色条石与小块红色清

水条砖穿插组成变化多样的不规则构图。这种“出砖入石”

的建筑材料搭配,很好地利用了石材表面与砖表面所形成的

绝妙色彩与质感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同

时,这种石块与砖缝所形成的点、面、线相结合,在民居墙

面上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的

结合,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

共融,以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厝的别

壁画,这也是闽南一种特有的装饰手法,其门洞口的雕花均

表现出中国闽南传统的石雕工艺,其技术精湛,造型优美,

很好地体现了地方的特色,也表现了闽南居民对石头与雕刻

所特有的感情。(图10)

2.8 朝向

在古代,建筑朝向的确定,除气候日照和环境景观

外,还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南面意味着皇位官爵与

权利的象征。因此泉州民居不得朝向四正方向。而是多取以

24分位罗盘定向的除朝四正方向外的其他方向作为房屋和大

门的朝向,否则认为煞气太重。泉州民居一般以向南微偏西

为多,这一取向夏天可得凉爽的东南风,是最理想的朝向。

宋宅在朝向上也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南偏西5O,这

和当地建筑朝向一致。

3结语

以上乃宋氏小洋楼与泉州本地民居的联系和区别。

深藏在小巷中这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小洋楼,已不再如当年

那般“鹤立鸡群”,但它作为泉州古城现存为数不多的具有闽

南侨乡特色的近代标志性建筑物,仍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它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不仅包含了人文历史和建筑历史,

特征和装饰语言,集红砖建筑以及西方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

样式于一身,它体现了区域的文脉和风貌特色,延续着当地

生活的传统风俗,既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

筑设计借鉴的宝贵财富。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创造富有地域

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金良.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1990.1

[2] 张千秋.泉州市建筑志. 中国城市出版

.1995.12.

[3] 曾经民,李佳福.风水文化与泉州建筑.福建建

.199501.

[4] 周红.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装

.200703.

9

沙河房屋出租-亚星股份

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更多推荐

小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