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贴图-股票sb分别表示什么红绿

2023年10月12日发(作者:李媛媛)
SHANGMEI SHIDIAN
上美视点
空间塑人
——上海微更新视角下社区空间美育探究
Space Shapes People - Explor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mmunity Sp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nghai's Micro-Renewal
徐琰瑞 林磊
The community micro-renewal that emerged in Sha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ventory planning has contributed
many practical inspira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home, and the changes in community space have subtly
influenced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spatial aesthetic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community
spatial aesthetic education, tak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renewal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micro-renewal on community spatial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actual case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using spatial transformation to improve
residents'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level from three aspects:
physical realm, interaction and mood.
存量规划背景下上海涌现的社区微更新为美好家园建设贡中激发居民对美的理解,提升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
献了诸多实践启发,社区空间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对空
间美学的感知。文章探讨社区空间美育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以上
海社区微更新建设微、众、新的特点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案例分
析微更新对社区空间美育的影响,并尝试从物境、互动、意境三
个方面探究利用空间改造提升居民审美意识与水平的策略。要在感知的领域探寻价值,令居民对社区空间产生更深层次的情
2015 5
年月《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印发,标志着上
海转入注重城市品质提升的新阶段。次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
局发布“行走上海”品牌,启动“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带
动了国内许多社区实践项目的涌现。微小尺度的社区空间是市民
走出家门最先接触到的公共空间,更新是社区资源配置再平衡的筑、园林绿化、艺术装置等,涉及尺度、对比、均衡、韵律等美
有效方式,当空间中的显性使用价值被满足后,隐性的美学与情
感需求逐渐浮现。社区空间作为社区美育的载体,如何促使审美
主体激发自身的情感、领悟美的规律、增强主体意识与公众参与
度,已成为存量规划时代的命题,社区微更新与社区美育的关联
亟须进一步被挖掘。化、自然资源、审美特色获得居民对家园的认同,涉及情景交
一、社区空间美育概念解析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
的性的统一,是人的需求被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受。由于个人审
美存在主观性与相对性,因此美育并非授人以美的标准,而是通
过人与社会、自然的相互作用,使美的生命力尽情释放。社区美
育从属于社会美育,代表研究一定区域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活动和
过程中的美感现象与美感教育规律的科学,强调以激发社区中的
情感体验过程为目的,有利于提升家园身份认同感并与学校美育
等相互取长补短。美的教育来自美的体验,凝固在社区物质空间
中的文化痕迹和表征为社区美育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体
验。以空间育美、以空间塑人在上海社区微更新建设的背景下,
成为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环节。社区空间美育是指
:
以社区空间为范围,以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完善空间使用功
能、增强居民主体互动、营造社区独特氛围等方式,在潜移默化
二、社区空间之美的构成要素
社区空间美学的核心是空间客体与居民主体构成的二元审
美关系,对空间之美的认知不应仅局限在功能主义的体系中,更
感共鸣,社区空间之美可从物境美与意境美等方面阐释
:
(一)物境或称物质空间,即视听嗅触等身体感官直接感
受到的、由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美首先通过功能完善、
造型优美的物质环境表现出来,例如社区中的道路界面、住宅建
学评价细则,侧重于空间美育的广度。
(二)意境或称意象空间,即在物境基础上激发出的情感
感知与审美境界。社区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使其产生在
头脑中经过想象可回忆的环境意向,需要利用该社区的历史文
9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工艺美术
shanghai art & crafts
融、虚实相生等美学评价细则,侧重于空
社区空间
社区空间美育
物境美
间美育的深度。
微更新的实践塑造了更加符合当下美
学取向的新物境,通过各主体的互动促进着
空间意境的迭代,因而不断改变着居民对
空间美的认知,达到社区空间美育的目的与
空间微更新
效果。从该角度分析,微更新具备的微小介
入手法、社区群众互动、新文脉新精神与社
区空间美育中的物境美、互动美、意境美相
互对应,并循序渐进地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图)。
1
物
微
众互动美
新忽境美
感
三、空间塑人——在社区微更新中建
构空间美育
(一)微——物境美引导身体行为,
诱发心理感受
微更新中的“微”体现在小规模的空
间介入策略中,“微小”的改造利用设计、
艺术、自然等媒介体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与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空间同质化现象,
具有润物无声、步移景异与辐射广泛的特
点。一方面通过有序、规则的空间组织形态
引导居民的身体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材质、
纹理、光影等要素诱发感官体验,带来舒缓
或刺激、沉寂或新鲜的感受。
昌五小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
头,年西侧的商业街被清理后,留下
2018
一段长约米的弧形空缺,单调、无趣
350
的水泥街道立面不可避免地为社区带来消
极、封闭的影响。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
在年对其进行改造(图),首先依
20202
图昌五小区外侧空间
SHANGMEI SHIDIAN
上美视点
生产”成为普遍现象,必然会以丧失物境
多样性为代价,进而产生社区风貌危机。
优秀的设计引入是社区空间美育的起点,
社区更新设计应具有个性化审美理念,重
视因地制宜的策略,尊重社区日常生活经
验,挖掘物质显性空间中可作为美育实
践的载体部分,不仅美化空间,更创造共
享、共生的活动空间,承载鉴赏、交流、
实践等不同形式的社区美育活动,利用空
间设计引导社区美育。
(二)组织开展社区中的多层次互动
空间更新作为协同进化的营造方式,
图曹杨新村百禧公园
4
因使用者的卷入才实现美育的传播,因此
设计为互动适度留白,把创造的主动权交
还给社区居民是由物境转向意境的核心策
境,有利于增强主体意识,促进社区特色价值观产生。
长宁区仙霞街道虹旭小区始建于年,中心位置有一片长
1989
期堆放杂物的废弃地,急需开展环境治理建设。年该处进行
2016
集中修建,成为自然互联、众人互动的生境花园。项目将公众参与
置于改造的核心,配置较系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科普志愿活动(图
3
)。一方面,联合大自然保护基金会在生境花园中形成较完整的
乔灌草群落结构,引来白头鹎、乌鸫、珠颈斑鸠等鸟类在此栖息,
清新的自然环境提升周边居民的自然体验和景观感受;另一方面,
联合四叶草堂等机构开展多场社区活动,包括志愿者培育、菜园种
植、厨余堆肥、池塘维护、植物科普等,使花园成为探索学习、志
愿互助的课堂,利用参与式设计凝聚社区地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新——意境美塑造社区场所精神
空间更新后的“新”更体现在居民的新生活质量与社区的新精
神面貌,通过新环境促生新意境,传承并塑造场所精神是社区空间
美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如何令精神文化内涵的显性表达成为可能,
并承载美育传播的具体内容是“新”的价值所在。设计应分析社
区所在地域的气候、地形、历史等诸多要素,凝练独有的思想、信
仰、观念等场所精神,使人产生“定居”于此的家园感。
曹杨新村百禧公园(图)位于普陀区曹杨路号,原址
4875
为上海曹杨铁路农贸市场,于年改造后的公园全长米,
2021880
成为多层级、复合型的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设计一方面挖掘场
地文脉,利用原址“真西支线”铁路线和曹杨铁路综合市场中的
部分结构,使公园不仅具有铁路般线性的结构,还增设双拱棚
顶、月台、铁网等特色构件;另一方面串联多维立体的空间形
式,形成半地下层、地面层与架空层三类立体展廊,增设舞台、
运动场、广场等空间功能场景,融合场地特质与文化意涵。后续
组织城市行走骑行活动、数字体验、创意市集等,将场所精神
融入社会美育的功能框架下,具象为无数生动的空间细节,成为
塑造集体记忆的新空间。
略。虹旭小区生境花园能够获得居民认可的原因不仅在于自然美
学的生动表现,更在于居民的全流程参与和社区美育互动。现阶
段的社区美育活动多以居民对艺术活动的好奇与热爱为出发点,
以培育技能为主要方式,而对空间美学的引导不够充分,可增设
以生活美学为出发点的多层次美育互动,例如针对儿童设置空间
趣味互动、针对成年人设置空间实践互动、针对老年人设置空间
与自然疗愈互动等,使其不断迭代发展。
(三)通过在地性重塑社区空间意境
上海着力打造人文之城,提出“保护历史建筑,留住城市
风貌,让街区可以漫步,让建筑可以阅读,让城市富有温度”的
目标。微更新改造应当尊重被改造社区的在地性与原真性价值,
在进行理性规划设计同时,保护与维持日常生活的状态与内在气
息,使社区历史文化等精神属性高度意象化,传承社区品格,激
活居民记忆,创造有起始、过渡、高潮、结尾等序列感、共鸣感
的空间意境,增强居民心理与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空间微更
新”走向“社会微更新”,使社区空间承载独特的美育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
般项目《建筑教学中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立项编号为
C1908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陈敏城市空间微更新之上海实践建筑学报,:
1.[J].2020(10)29-33.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2. [M]. , 1981217.
〔〕徐文泽关于构建我国社区美育学的几点思考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3.[J].
201827(5):1-6.
,
〔〕卢懿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美育学
4.[J].
刊,,:
202011(3)37-43.
〔〕李琳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美育场域——香山周边地区环境建设设计研
5.
究美术研究,
[J].2021(3):22-28.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
6.[J].
报
,2001(1):64-74.
〔〕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公众参与协同共享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
7. ·
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J].201833(4):8-12.
〔〕张宇星、韩晶沙井古墟新生基于日常生活现场原真性价值的城市微更
8.·
新建筑学报,:
[J].2020(10)49-57.
四、探索社区微更新中的社区空间美育提升策略
(一)挖掘社区物境中的美育载体
物质空间作为商品,同样会受到资本的驱动,当“标准化
9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集成墙面品牌厂家加盟-中国铁塔发行价格

更多推荐
上海爱空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