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
山东省济宁市某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要塞(sài)
偌大(nuó) 不逊(xùn)
⋅⋅⋅⋅B.颁发(bān) 遗嘱(zhǔ) 飞漱(sù)
凌空(líng)
⋅⋅⋅⋅C.翘首(qiáo) 轻盈(yíng)
悄然(qiǎo)
桅杆(wéi)
⋅⋅⋅⋅D.诘责(jié)
镌刻(juān) 气氛(fèn)
督战(duō)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仲裁 酷似 锐不可当 屏息连声
B.浩瀚 娴熟 白手起家 如梦初醒
C.咆哮 紧绷 一丝不苟 眼花瞭乱
D.新秀 由衷 从容不迫 殚精碣虑
3.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新科技园区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目标,不断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B.尽管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游戏规则,我们都无法想象一个本来值得期待的网络营销产业会走向何方,又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网络世界。
C.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挥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D.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教授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殊荣源自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的突破性成就。
5.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试卷第1页,总15页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①③⑤②④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据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3月6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天津市公安局高度重视,属地公安和平分局迅速行动,与市局相关部门协作,启动合成作战机制,投入精干警力,连夜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确定了视频中的嫌疑人王某某(男,21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拍摄并上传视频的嫌疑人许某(男,20岁,辽宁省葫芦岛市人),遂对该二人立即实施抓捕。3月7日16时许,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将刚刚潜回原籍的嫌疑人王某某、许某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火车站成功抓获。
在此,平安天津、天津网警对一直关注此案以及积极提供线索的广大网友、媒体和公众表示衷心感谢。下一步,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开展案件的审理工作,坚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B.②⑤③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⑤②③①④
(1)阅读上面材料,为消息拟一个标题。
(2)如图是该男子扔共享单车的视频截图,请就图片里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3)为“保护单车,文明出行”拟一条标语。
三、句子默写
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②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③悬泉瀑布,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④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⑤《龟虽寿》中揭示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试卷第2页,总15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B.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结尾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佩和追慕,也有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同遭际,相似处境,想来也是一样无眠,于是,一起到院中散步赏月。
C.《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的写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试卷第3页,总15页
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
五、诗歌鉴赏
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争暖树:
⋅⋅水面初平:
⋅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链接一:
世纪老人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试卷第4页,总15页
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节选自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链接二: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晚上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地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看书了……
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国人在机场、火车站因为没事干,所以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
B.阅读经典可以一挥而就,打开书阅读,就可以变得更好,更纯洁……
C.德国中学生课业很重,学生需要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主题性作业。
D.德国人很重视书籍,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2)关于“令人忧虑”的现状,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部分国人空闲时间不读书,爱玩手机,受电子科技产品的诱惑。
B.人们往往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就能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C.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年轻人受网络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侵蚀。
D.人们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空间和意识。
试卷第5页,总15页
(3)对“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丰富的文学宝库,是许多作家留下的杰作。
B.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
C.它们要我们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D.它们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
(4)如何理解“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的真正含义?
(5)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针对“令人忧虑”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倡议青少年阅读名著。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试卷第6页,总15页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侯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试卷第7页,总15页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儿勤扒苦做一一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请完成下列两个句子的赏析。
①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②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4)请结合原文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有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陋习,也有人认为回家过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独有体现,你认为哪种说法有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文
请以“家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自选文体;③ 600字以上;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试卷第8页,总15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某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溃kuì退,偌ruò大。
B.飞漱shù。
D.气氛fēn,晋dū战。
故选C.
2.
【答案】
B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屏息连声——屏息敛声。
C.眼花瞭乱——眼花缭乱。
D.弹精碣虑——弹精竭虑。
故选B.
3.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摧枯拉朽:摧毁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使用正确。
B项,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
C项,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于形容故事情节,使用错误。
D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使用试卷第9页,总15页
正确。
故选C。
4.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动宾搭配不当,“开拓”“高科技成果”搭配不当,可改为“研发高科技成果”。
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为“不管有没有……我们都……”或“如果没有”。
C项,宾语残缺,应在“敢搏”后加上“的精神”。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句子排序
名篇名句默写
句子衔接
孤独之旅(曹文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
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②⑤从反面论
述;③①④从正面论述。③“而有的人”中的“而”是对前面的转折,从这个词考虑,③①④应放在②⑤的后面。所以选B.
二、综合性学习
【答案】
天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刚潜回原籍即被抓获
这种行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谴责。共享单车是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的公共资源,更是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的重要设施,每个市民有责任保护和爱护它,同时这也是市民文明素养的标志,我们应该发挥好共享单车的作用,文明出行,健康出行。
节约资源,共享单车,文明礼让,健康出行!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新闻题目的拟写。第二小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第三小题考查拟写标语。
【解答】
试卷第10页,总15页
给新闻拟写标题,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只需关注导语,因为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据此可拟写为:天津一男子将共享单车扔入海河,刚潜回原籍即被抓获。
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作答时,需仔细观察图画,然后针对图片中的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对于扔单车的行为,应该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理由可以是共享单车方便市民的出行,每个市民都要爱护它,同时这也是文明的标志。据此合理有序的表述即可。
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节约资源,共享单车,文明礼让,健康出行!
三、句子默写
【答案】
将以遗所思,庭下如积水空明,飞漱其间,猿鸣三声泪沾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
、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
,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漱、裳、骥、枥”等字词的书写。
四、对比阅读
【答案】
D
D
A
(4)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声、鸟声此起彼伏。
②(看见)月光照进屋里,(于是我)高兴地起床(穿衣)走出屋外。
(5)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于山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试卷第11页,总15页
【解答】
(1)A项,将要/七情六欲,这里指人间;
B项,自从/在;
C项,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D项,只是。
故选D。
(2)“如”,介词,像,其前应断句。结合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应断句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故选D。
(3)A项,“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表述错误,应该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4)①将,将要;歇,消散。
②入,照入;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根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分析出第一空和第二空。
根据“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看出作者醉心山水之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该句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浓缩在一处。
五、诗歌鉴赏
【答案】
(1)向阳的树;刚刚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的迷恋(喜爱)之情。
【考点】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几处早莺争暖树“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
。暖树:向阳的树。“水面初平云脚低”意思是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
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刚刚。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
”,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
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
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
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暴的喜爱。
六、现代文阅读
【答案】
D
B
试卷第12页,总15页
A
(4)“无聊”是反语,在文中“无聊”是指人们不喧闹、不穿梭购物、不打游戏或看电影、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而是安静的、无论何时何地的,在一种宁静的氛围中静静地读书。许许多多的读书场面,就构成了“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的画面。
(5)示例:可以在机场或车站等需要长时间等待的场所设置阅读角,在公交站、公共厕所等场所放置书籍、报纸等读物,让青少年在等待之余能够用阅读来充实自己,也可以起到唤起青少年阅读意识的作用;学校可以运用早自习时间,给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名著进行阅读,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点】
议论文阅读开放问题
议论文重要语句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议论文)
议论文关键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因为没事干,所以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有误,德国人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并非因为没事干,而是因为德国的阅读氛围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B项,“阅读经典可以一挥而就”于文无据,“打开……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C项,“德国中学生课业很重”有误,原文为“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故选D。
(2)B项,描述的是法兰克福机场的德国乘客,并不是“令人忧虑”的现状。
(3)A项,“有丰富的文学宝库,是许多作家留下的杰作”不是“文学的目的”,而是我们拥有的文学条件。
(4)首先明确“无聊”是反语,根据“你看不到晚上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得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地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看书了”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针对“令人忧虑”的问题,整体提建议,也可以针对其中一点提建议。注意语义通顺,逻辑合理,切实可行。
【答案】
(1)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2)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侧面描写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②乡邻对他孝顺的赞扬与他并不是真孝顺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④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
(3)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②“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明信片的程度,也体现出对儿孙爱的程度。
试卷第13页,总15页
(4)①不苟言笑:从“‘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可以看出;②瘦小羸弱:从“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可看出;③没有文化:从“‘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可看出;④关心体谅儿子:从不断到村口等儿子和怕儿子有难处让儿子以后不要年年回家过年以减轻负担可看出。⑤性格内向:别人赞扬儿子时只是瞅着,嘿嘿地笑。
(5)观点一:我认同第二种。理由有三点:一是回家过年体现了特有的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髓所在,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爱家扩展到爱家乡、爱国家,这种情感促进国家发展。二是体现了特有的礼文化。尊重父母、懂得感恩,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睦交往。三是体现了特有的和文化。回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一餐团圆饭和一个守岁夜,体现了一种和谐。
观点二:我认同第一种。理由有三点:一是回家过年导致数亿人短时间的迁徙,交通承压严重;二是回家过年导致工厂停工、市场停业,扰乱生产与生活;三是回家过年,大吃海喝,导致浪费。
【考点】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记叙文中情节的作用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明信片”情节出现在文章的第27—49段,回答时要抓住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如:“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等。最后简要概括即可。
(2)回答本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文章开头写乡邻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侧面表现了爹对儿子回家的期盼;从下文“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侯了”可知,他很久没有去关心家里,不是真的孝顺,这与开头乡邻对他孝顺的赞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结构上,开头交代地点“小商店”,为后文提到“纸片片”邮递地点作铺垫;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是以他的“回家”展开的叙述,故照应了题目“回家”。
(3)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的描写。
①句要重点抓住对爹的神态描写,通过神态描写分析爹的心理及性格特点。
②句是对娘的动作描写,抓住这一细节刻画,不难体会出明信片在爹娘心中的分量。
(4)本文中爹没说几句话,都是娘在讲述前因后果,根据文中“‘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5)本题为开放性探究题。针对“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陋习”“回家过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独有体现”两种说法,明确观点,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试卷第14页,总15页
七、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为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本题重点在于“味道”,那就要通过叙事写出生活的一些感受,这种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说即是“味道”。而“家”是起到限制作用,只能写家的味道,而不能写诚信的味道、学校的味道等,也就是要通过叙事来说明家究竟有何种味道。要明确是甜?是苦?还是其他味道?要从生活中选材,写自己参与的事件。看来的、听来的、间接知道的事虽然也可以写,但缺少真切感受,不能感染人。最好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出这种“味道”给人的启示,在以后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影响。
试卷第15页,总15页
更多推荐
阅读,没有,德国,作者,书籍,儿子,是否,描写
发布评论